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职场 > 面试技巧 > 百代不衰的高跷秧歌

百代不衰的高跷秧歌

来源:面试技巧 时间:2018-10-08 点击: 推荐访问:凌源高跷秧歌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逢年过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办高跷队的习俗。

  高跷秧歌与地秧歌最大的不同,就是表演者双脚踏着高高的木跷而舞。木跷一般高三四尺,也有丈余尺许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管它叫“踩高脚子”。高跷表演者要身穿色彩艳丽的秧歌服,画上脸谱,扮成各种人物,手拿彩绸、长鞭或符合各种人物身份的道具,在鼓、镲、唢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高跷的表演,有“剪子股”、“四面斗”、“八面风”、“老马分鬃”等集体对舞的大场,也有“金鸡独立”、“拿大顶”、“下叉”等三两个人表演的小场。更有一些前后空翻等高难动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高跷秧歌流传广泛,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那么,高跷秧歌是怎样兴起的呢?

  有一则满族民间传说说:古时候,女真完颜部落出了个大英雄叫阿骨打,他领兵反辽,建立了金国,当上了金朝开国皇帝。阿骨打起兵三年没回家,兵丁的父母妻儿困苦难熬,就核计着去寻找远征的亲人。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有一天,路过一条大河,河上没桥,也没船只,怎么过呢?见多识广的老玛法(爷爷)们商量出了一个办法,砍下一根根带技丫的树棍绑在腿上,脚踏在树卡巴上,人人便都高出了三四尺,他们就这样挑浅处过了河。后来,他们终于在京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手舞足蹈地扭起来。完颜阿骨打看到人们穿着碎布飘零的衣裳载歌载舞,觉得好看,就下令打开布帛库,立即缝制带飘绫的衣裳,赏赐出征将士和家眷。人们换上艳丽的新衣,踩着带卡巴的树棍,载歌载舞,从此,就留下了踩高跷扭秧歌的习俗。

  另一则传说讲: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当朝丞相沈恒威图谋篡位,陷害忠良。高忠赵构偏信谗言,使不少将士蒙冤而死。为了独霸江山沈恒威欲借正月十五高宗观看焰火之机,把高宗杀掉。埋名隐居的老将军曹克让得知消息,坐卧不宁。他苦思一夜,终于想出了办法:将木棍捣空,内装兵器,然后绑在腿上,踩在上面,借进山祝贺为名除奸救驾。正月十五那天,曹克让带领经过训练的队伍,踩着木棍进了山,乘奸贼不备,甩掉木棍。抽出兵器厮杀起来。在浴血奋战中,奸佞被除,高宗得救,可是老将军曹克让却战死在乱军之中。为了纪念这位老将军,从此留下了踩高跷的习俗。

  关于高跷秧歌来历的传说很多,但是远在这些传说之前,就已存在踩高跷的习俗。有关高跷的最早文字记述,是春秋时的《列子·说符》篇。到了汉代,高跷作为一种伎艺常在宫中表演,而且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南朝梁武帝时,宫廷四十九项礼乐中就有“长跷伎”。有关民间高跷活动的文字记载,在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如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等都曾提到踩高跷。它已成为当时民间社火的组成部分。清朝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扎高脚”一首云:

  村公村母扮村村,

  屐齿双移四柱均,

  高脚相看身有半,

  要知原不是长人。

  到了本世纪初,高跷仍很盛行。魏元旷在《都门琐记》中记述北京的高跷说:“高跷,其木约三四尺,履平地如飞,多十四五小儿为之,间屈一足于背,以木向上;以一木横踔而趋,似以手相搏,备诸险势。或自投开两胯,横伸其足,平坐于地;将起,但耸身一跃,已相率急走,不俟少立,始能举步。”这是何等精采的高跷伎艺!从中,我们不是可以看到高跷秧歌长期流行,百代不衰原因之所在吗?

上一篇:湖南龙阳三棒鼓
下一篇:洞庭湖上龙舟赛

推荐内容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