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影视 > 文学书画 > 乡愁,或许就是一碗面

乡愁,或许就是一碗面

来源:文学书画 时间:2018-11-27 点击: 推荐访问:一碗面里的乡愁

  李敖说,我们不应该有乡愁。

  这位思想极左的文学家解释说“没有离乡,何谈乡愁;没有近乡,何谈情怯;没有还乡,何谈衣锦;当然,林黛玉没有眼泪,就不是林黛玉了。”

   从理性和现实角度来看,李敖这一想法是积极的。当今时代,通信和交通技术的高度发达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是在缩短距离的同时也在逐渐抹杀人类 原有的情怀,因为在中国几千前的文化里,“乡愁”这一词语,一直以来就像流感病毒一样流传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字句之间。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再到余光中的现代诗;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到广袤平原、四季分明的江淮平原,再到椰林婆娑的海岛;从春 暖花开,历经三伏九天、秋风萧瑟,再到白雪皑皑;从熙熙攘攘的城镇到渺无人烟的乡野,“乡愁”这一情愫仿佛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文人 墨客的乡愁过于阳春白雪,而常人更能接受的是下里巴人般的情感表达。前一阵子读了叫兽易小星的《三鲜米粉》一文,看到叫兽介绍了长沙米粉和桂林米粉、云南 米线的区别,详细描写了米粉、汤料和浇头,记录下了儿时难忘的米粉店,更是写到辛勤拉扯着自己长大的奶奶以及勤劳本分的米粉店老板娘,在忍受对米粉垂涎欲 滴的本能之时,我也感受到了叫兽的乡愁。对于叫兽来说,乡愁就是一碗三鲜米粉。

  乡愁是一种抽象、模糊的情愫,我们看不着,抓不到,更是 道不出。但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表述乡愁这一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移情于物这一变现方式。乡愁,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一精神寄托于某个人或者 某个物。或许是拉扯自己长大的乡下奶奶,或许是曾经暗恋许久的初中邻班女生,更或许只是一碗粉,一碗面,甚至是记忆中某天黄昏的落日,某一片落在路边的秋 叶,某双殷切的眼神。

  而我的乡愁,或许就是一碗面。

  准确的说,或许是一碗太和羊肉板面。这种面不像拉面、哨子面、刀 削面一样耳熟能详,其发源于太和县城,蔓延至市区而已。板面起源的故事也是说法不一,未曾得到官方论证,只是相传源于三国时期,刘关张驻守颍州,张飞吃面 总是嫌弃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经过多次琢磨,尝试和面百余次成功;而后张飞指明用羊肉做汤为料,机灵的厨师也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羊肉一起 为张飞做面。张飞食后顿感可口,随后在颍州地区广为流传。故事真假不说,但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到太和羊肉板面的特点,面条本身劲道,用羊汤和十余种药材作 为汤料,以羊肉作为浇头,再配上几片青菜,所谓“色香味”俱全。而之所以被称为“板面”,因为这种面是在案板上摔打而成的。案板是老家人做饭用的木质桌 子,每次走到板面馆之前,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羊肉的膻味和油炸红尖椒的味道,走到店门口时,就听到“噼啦噼啦”摔面的声音。走到店里之后,老板便顺手将 摔好的面条扔到开水锅里,然后回头对我们憨厚的一笑,招呼道:

  “坐吧,大碗还是小碗?”

  “两大碗,面摔薄一点,多放点辣椒!”

  “好的咧,就好!”

  李敖说,我们不应该有乡愁。

  这位思想极左的文学家解释说“没有离乡,何谈乡愁;没有近乡,何谈情怯;没有还乡,何谈衣锦;当然,林黛玉没有眼泪,就不是林黛玉了。”

   从理性和现实角度来看,李敖这一想法是积极的。当今时代,通信和交通技术的高度发达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是在缩短距离的同时也在逐渐抹杀人类 原有的情怀,因为在中国几千前的文化里,“乡愁”这一词语,一直以来就像流感病毒一样流传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字句之间。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再到余光中的现代诗;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到广袤平原、四季分明的江淮平原,再到椰林婆娑的海岛;从春 暖花开,历经三伏九天、秋风萧瑟,再到白雪皑皑;从熙熙攘攘的城镇到渺无人烟的乡野,“乡愁”这一情愫仿佛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文人 墨客的乡愁过于阳春白雪,而常人更能接受的是下里巴人般的情感表达。前一阵子读了叫兽易小星的《三鲜米粉》一文,看到叫兽介绍了长沙米粉和桂林米粉、云南 米线的区别,详细描写了米粉、汤料和浇头,记录下了儿时难忘的米粉店,更是写到辛勤拉扯着自己长大的奶奶以及勤劳本分的米粉店老板娘,在忍受对米粉垂涎欲 滴的本能之时,我也感受到了叫兽的乡愁。对于叫兽来说,乡愁就是一碗三鲜米粉。

  乡愁是一种抽象、模糊的情愫,我们看不着,抓不到,更是 道不出。但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表述乡愁这一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移情于物这一变现方式。乡愁,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一精神寄托于某个人或者 某个物。或许是拉扯自己长大的乡下奶奶,或许是曾经暗恋许久的初中邻班女生,更或许只是一碗粉,一碗面,甚至是记忆中某天黄昏的落日,某一片落在路边的秋 叶,某双殷切的眼神。

  而我的乡愁,或许就是一碗面。

  准确的说,或许是一碗太和羊肉板面。这种面不像拉面、哨子面、刀 削面一样耳熟能详,其发源于太和县城,蔓延至市区而已。板面起源的故事也是说法不一,未曾得到官方论证,只是相传源于三国时期,刘关张驻守颍州,张飞吃面 总是嫌弃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经过多次琢磨,尝试和面百余次成功;而后张飞指明用羊肉做汤为料,机灵的厨师也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羊肉一起 为张飞做面。张飞食后顿感可口,随后在颍州地区广为流传。故事真假不说,但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到太和羊肉板面的特点,面条本身劲道,用羊汤和十余种药材作 为汤料,以羊肉作为浇头,再配上几片青菜,所谓“色香味”俱全。而之所以被称为“板面”,因为这种面是在案板上摔打而成的。案板是老家人做饭用的木质桌 子,每次走到板面馆之前,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羊肉的膻味和油炸红尖椒的味道,走到店门口时,就听到“噼啦噼啦”摔面的声音。走到店里之后,老板便顺手将 摔好的面条扔到开水锅里,然后回头对我们憨厚的一笑,招呼道:

  “坐吧,大碗还是小碗?”

  “两大碗,面摔薄一点,多放点辣椒!”

  “好的咧,就好!”

   这时,就见老板拿起几根直径半寸,长约八寸的面棒,并排摆在案板上,再用擀面杖轻轻一压,再用双手捏住扁平的面棒,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 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面在案板上摔好之 后,就扔到开水锅里,略煮一两分钟,再扔几片青菜叶,之后便可将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的面条和焯好的青菜捞到姜黄色搪瓷大号碗里,再浇上枣红色的羊肉臊子 汁,捞几块早在汤料里卤好的羊肉,放上几根油炸过的红色尖椒,一碗板面就随后端上饭桌。

  每次回到老家,定会约上好友一二,飞奔到常去的 面馆,点上大碗板面。板面馆里不仅有板面,还有用板面浇头卤好的鸡爪、羊脊骨、羊肠、羊蹄。当然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板面、卤货、小酒摆在面前时,一股莫 名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便涌上心头,时常和好友边吃边喝边倾诉衷肠至打烊。这种场景是每次回到老家都必须要有的,也是每次回老家的动力所在。半年甚至一年没见 的好友,半年甚至一年没有吃到的家乡面,一直是存在于在异地他乡每日的幻想之中。

  高中毕业之前,因为一直在老家生活、读书,对板面并没 有特殊的情感。高中毕业之后,去了山东上学,半年或者一年回家一次,对板面的思念是与日俱增,在山东也很难找到家乡的板面。唯一一次是有年冬天去了山东烟 台,在烟台大学南门的小吃一条街上找到了一家“安徽太和羊肉板面”,当时我很诧异,想不到在距离家乡的千里之外居然有太和板面。我就进了店里面,惊异的发 现店里场景就像老家每一家板面馆一样,一口煮面的大锅,旁边有盛着洗好的青菜的菜篮,一个放在火炉上面盛着浇头的中口锅,一个摔面的案板,熟悉的羊肉汤膻 味和辣椒油的味道,更熟悉的是朴实的老板脱口而出的家乡话,还会有在店里帮忙的老板妻儿。在跟老板聊了几句之后,老板也得知我是他的老乡,老板留了我的手 机号。付钱的时候,他们坚决不愿意收我的钱,最后在我的坚持下,他们象征性地收了两块钱。因为板面馆的客人很多,我也没能跟老板和他家人多聊几句,就先走 了。走在烟台夜晚的大街上,尽管寒风凛冽,大雪飞扬,却仍然掩盖不了异地遇同乡的喜悦,更是掩盖不了同乡对我的照顾,尽管只是一碗板面,但也足以慰藉对家 乡深切的挂念。这件事情过去了四五年了,但至今记忆犹新,也算的是大学期间一件美好的事情了。

  大学毕业之 后,辗转到北京工作,在北京发现两家板面馆,但是发现他们招牌都不写“太和羊肉板面”,而是写成“安徽牛肉板面”。写成“安徽”并不难理解,因为太和毕竟 是小地方,没有知名度,但是将“羊肉”替换成“牛肉”就不知所以然了。在跟第一家店老板聊了之后,老板解释说外地人大部分都不喜欢吃羊肉,觉得羊肉味膻, 所以只能将羊肉替换成牛肉了。第一家店是在我第一次租房子的附近,一次偶然间发现的,在一片老房子附近,靠近菜市场,这边的房租也肯定便宜。一碗面卖的也 不贵的,七八块钱一碗,在北京算是很便宜的了。但是这家面馆只卖板面,没有鸡爪、羊蹄之类的卤货,问了老板之后,老板说旁边卖卤菜的太多了。老板也是我的 同乡,为人憨厚老实,我也是经常去这家店吃面,跟他也算是熟了。有一次我的好友从老家到北京找我玩,我特意带他到这家面馆吃饭,也让他在异地他乡感受家乡 的味道。但是就面本身来说,这家面馆的板面远远不及老家任何一家面馆,也只是有点板面的味道罢了。后来我搬家之后,因为离得比较远,就很少去了。偶尔下班 之后会去一次,最后几次去的时候,发现老板在案板上放了一个压面的机器,将面棒放进去之后就会出来宽扁的面条,然后放到开水锅里。我问老板为什么不摔面 了,老板说摔面太麻烦,这个机器更方便。这之后,我感觉这家板面馆的面跟家乡的板面差距越来越大了,就更不愿意去吃了。

  第二家板面馆在上班的公司附近,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开的面馆,对这家面馆并没有留下任何美好的回忆,因为我吃了几次,发现第二天都会肚子疼,后来再也不敢去吃了。

   今年年后来到上海,在上海几个月暂时没有发现有太和板面馆,按理说,安徽人有很多在上海的,偌大的上海肯定会有太和板面的,可能在太和人聚居的地方会有 板面馆吧,但暂时没有找到。上海面馆最多的就是本帮面,本帮面属于清淡类型的,就是白水里面煮出来的面条,没有辣椒,也不会有什么汤料,跟家乡的板面大相 径庭。

  上一次吃板面是今年五一的时候,当时去合肥找朋友玩,朋友提到在蜀山区大学生公寓有太和板面,第二天中午特意过去吃了一顿,虽说 跟老家皖北地区的板面有差距,但是也算是比较正宗了。但是始终吃不出老家的味道,没有老板在店门口招呼我们进门,也听不到老板摔面的声音,看不到一口大锅 咕嘟咕嘟煮面的场景,更看不到令人嘴馋的浇头,更吃不到羊脊骨、羊蹄这些卤货。虽说这家店味道也是不错,但终究觉得差了那么点。

  李敖 说,我们不应该有乡愁。或许应该这样,科技让我们慢慢超越时间和空间距离,乡愁的概念也许在未来将慢慢消失,我们再也不用像父辈一样感慨别别离离、分分合 合。年轻人也更应该将眼光和精力放在未来的事情上,但终究会有一些情愫一直以来隐藏在心底,它始终寄托于某个人或某件物上面。而对于我来说,无论走到哪 里,无论何时,都想在家乡的某个板面馆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板面,对面坐着好友一二,听着板面馆老板噼里啪啦摔面的声音,面前摆着羊脊骨、鸡爪等卤货,再 加一瓶小酒,一起聊聊这一年经历的事情......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