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新闻 > 军事国际 > 唐代军事家李靖简介生平经历,李靖怎么死的

唐代军事家李靖简介生平经历,李靖怎么死的

来源:军事国际 时间:2018-10-10 点击: 推荐访问: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射等高职,先后受封为永康县公、代国公、卫国公。以此,后人多尊称他为李卫公。

  一

  李靖本名药师,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出身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 父李诠,为隋赵郡太守。李靖姿貌英伟,胸有大志,少年时即以文才武略而闻名。他时常对身边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如能遇明主,逢时势,一定要努力建功立业,以博取富贵。”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的一位宿将,经常和他讨论用兵之道,对他称赞不已,并且曾经感叹地说: “可以与之谈论孙、吴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李靖刚刚踏入仕途时,任隋朝长安县(今陕西西安附近)功曹。后来,又在兵部担任了驾部员外郎。这些官职,都很低微。但是,李靖过人的才干,却受到了朝内重臣吏部尚书牛弘和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认为李靖有“王佐之才”,杨素有一次甚至拍着自己的座位对他说: “你终有一天会坐在这个位子上的。”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靖升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在隋代的一郡之中,丞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职务,仅次于太守、通守。然而,此时的隋王朝,由于炀帝昏庸无道,残暴奢侈,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在经济上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上已经陷入危机四伏的绝境。大业七年(611),山东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县境)起义。此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迅速遍及全国。一些大官僚大地主见有机可乘,也纷纷起兵反隋。受炀帝之命留守太原的关陇贵族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唐国公李渊,本是炀帝的姨表兄弟,这时也图谋取隋王朝而代之。李渊起兵反隋的密谋,因其出击突厥于塞外而被李靖察觉。于是,李靖便把自己锁入囚笼,让人送往江都(今江苏扬州),以向正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当他到达长安时,道路阻塞不通,因而只好滞留在那里。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听从其次子李世民的建议,终于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乘农民起义主力瓦岗寨军与隋将王世充在洛阳一带相持不下、隋关中地区空虚之机,迅速渡过黄河,攻占长安。于是,滞留在长安的李靖便成了李渊的俘虏。由于李靖要向炀帝告发李渊起兵反隋之事,李渊决定将其处死。临刑之际,李靖大呼道,“你唐公起兵,本来是要为天下除暴止乱,难道您不想成就大业,却要因私怨杀壮士吗?”李渊见李靖人才凛凛,言语雄壮,知其不是等闲人物,不免心中暗暗称奇。这时,李世民又从旁为他求情,李渊终于同意免其一死。从此,李靖归附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遇主逢时” 的宿愿。

  二

  隋大业十四年(618),炀帝在江都被大将军宇文化及杀死。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杨侑自立,建国号唐,改元武德。此后,唐王朝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巩固关中、经略北方的同时,李渊于武德二年(619)开始经略两湖及岭南地区。此时,山南(秦岭以南地区)、巴中(今四川宣汉、平昌地区)、巴(今四川重庆地区)、蜀(今四川成都地区)等地已均为唐所控制。于是,李渊任命宗室赵郡王李孝恭为夔州(今四川奉节)总管,让其大造舟楫,教练水战,以图攻伐割据两湖地区的萧铣。

  萧铣系南朝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当隋末农民起义蜂起之际,萧铣乘机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起兵。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夏四月,萧铣自称皇帝,国号为梁。不久,他又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数年之间,萧铣即控制了长江中游及岭南的广大地区,势力范围东至巴陵,西至三峡,北达汉水,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拥精兵40余万,成为南方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为加强攻伐萧铣的力量,并协助李孝恭筹划用兵之前的准备工作,李渊又命令李靖率所部前往夔州。李靖行至峡州(今湖北宜昌)时,受到了梁军的阻截,军不得进,因而一时无法抵达夔州。李渊因与李靖有宿怨,此时竟借口其迟留不进而暗中命令峡州都督许绍将其处死。许绍十分爱惜李靖的才能,受命后不忍加刑,反上书为他说情,从而使他又一次得以免死。武德三年(620)十二月,许绍时已升任峡州刺史,终于率军击败梁军,李靖才得以到达夔州。李靖到达夔州的时候,正逢开州(今四川开县)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率众来攻,李孝恭出战不利,唐军败还。李靖当即率800士兵前去偷袭冉肇则的大营,并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冉肇则听说大营被袭击,迅速率部回救,结果遭到伏击,临阵被杀,其大营也被唐军攻破。李靖俘敌5000多人。李渊接到捷报后十分高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 “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如今李靖果然立下了大功。”他写信慰劳李靖说: “爱卿竭诚尽力,功劳显著,一片忠心,令人赞赏,不要忧虑得不到富贵。”他还亲自写了一道敕令给李靖说: “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记了。”

  武德四年(621)初,李靖在对彼己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反复对比和周密谋划之后,向李孝恭提出了十条攻伐萧铣的方略。李孝恭将这些建议报告了唐高祖李渊,李渊非常赞同,并立即采纳。他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命令他与李孝恭迅速出兵。李孝恭系李渊的堂侄,曾招降巴蜀30 余州归唐,并为攻伐萧铣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朝廷里颇有声望。但是,他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指挥方面,尚缺乏实际经验和能力。所以,李渊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让李靖在实际上担当了征伐萧铣的指挥重任。

  同年八月,唐军云集夔州,拟大举出师。而萧铣却认为,时值多雨季节,江水泛滥,三峡急流汹涌,行船困难,李靖不可能出兵。为了削夺那些恃功居傲、专权自恣的将领手中的兵权,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他竟将梁军分遣至各地务农,只留少量军队作为警卫,不做任何准备。九月,李靖与李孝恭率 12总管自夔州顺流而下攻梁。他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率主力沿江东进; 以黔州(今四川彭水)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北沅陵),趋武陵(今湖南常德); 以黄州(今湖北黄冈) 总管周洁明出夏口(今湖北汉口)。三路唐军,取三面包围之势,以合击江陵。将下三峡之时,诸将都请求待江水退落之后再进兵。李靖说: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大军刚刚集中,萧铣尚未知晓,如果乘江水正涨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此乃兵家之上策。即使萧铣得知我军出师的消息,仓促之间也来不及调集军队应战。所以,此战萧铣必然被擒无疑!”李孝恭认为李靖所言有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唐军分乘二千多艘战舰,浩浩荡荡驶出三峡,沿途攻拔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和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约50公里处之长江南岸)。这时,萧铣部下大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驻于清江(今湖北清江口),孝恭乘胜将其击败。唐军俘获战舰300余艘,消灭敌人上万人。文士弘收兵再战,又败。唐军直抵江陵城下。萧铣所署之江州(今江西九江)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降唐。

  萧铣见文士弘连战连败,十分恐惧,急忙下令征兵; 但是,梁军已被遣散于江南、岭外,路途险阻遥远,短时间根本无法到达,因而只好以现有兵力出战。李孝恭拟乘胜进击,李靖制止他说: “梁军刚刚丢掉荆门,现在孤注一掷,倾巢出战,这是救败之师,其兵锋很难抵挡。我们应当将部队停泊在南岸,坚守不战,以避其锋。梁军求战不得,锐气必然渐渐衰竭,并且有可能分兵回城防守。乘其气衰势弱之机发动攻击,胜利才有把握。如果马上出击,敌人乘锐而来,势必拼死抵抗,我军便很难取胜。”李孝恭不听,留下李靖守营,自己率军出营与梁军合战。事情果如李靖所料,唐军战败,奔逃回营。梁军乘机掳掠,一个个抢了不少东西,队伍散乱不整。李靖见状,立即指挥守营士兵出击。梁军遭到唐军的迎头打击,未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即大败而逃,被杀死及淹死者将近万人。萧铣率残部逃回江陵,闭门固守,从此不敢出战。唐军一举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俘获了梁军的所有舰船。李靖让李孝恭把所获敌船全部散于江中,诸将都说: “俘获敌人的物资,正好为我所用,为什么将其抛于江中,送给下游的敌军呢?”李靖回答说: “萧铣所占之地,南出五岭,东到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很快攻克江陵,待敌人援军四集,就会表里受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到那时,即使有船只,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们将缴获的敌船放弃,任其塞江而下,敌人援兵见了,必然会猜疑江陵已被我攻破,从而不敢轻易进军。如此,他们就会往来侦视,打探虚实,延误时日,而我军便可利用这个时间攻下江陵。”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长江下游的梁军援兵果然疑惧不前。

  唐军以李靖为先锋,进一步加紧了对江陵的围困,江陵城内外交通完全断绝。萧铣困守孤城,日夜盼望救兵,而救兵却始终不到。唐军大队人马在李孝恭的率领下,源源不断地开到了江陵,把江陵围成了铁桶一般。这时,李靖又击败丁萧铣的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敌甲卒4千多人。萧铣见援兵无望,只好派人去唐军营中请求投降。李靖遂率军进入江陵。梁交州 (治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总管丘和等人在途中听说萧铣已败,干脆直接到唐军大营投降。唐军进入江陵后,号令严明,军纪整肃。当时,诸将对李孝恭说: “萧铣属下的将帅,凡与我军拒战而死的,罪状都很严重,请下令没收他们的家产,用以赏赐我军将士。”李靖认为: “王者之师,应当宣示忠义,吊民伐罪。梁之百姓,都是被逼迫抵抗我军的,与我军作战并不是他们的愿望。再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即使战死了,也是为主尽忠,与叛逆者不可同等看待。至于已经投降的人,更不可再加惩罚。现在江陵周围刚刚平定,应当示以宽大,以安抚远近的人心。敌已投降却没收他们的家产,既失救焚拯溺之义,也恐江陵以南的梁军因此而坚守不降。所以,这样做实在不妥。”李孝恭接受了李靖的意见,严令唐军将士:受降后不得妄取一物。于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南部各州县闻风归服。萧铣投降数天后,梁军10多万援兵才到达江陵,见江陵已被唐军攻破,全部解甲投降。萧铣被押到长安后,李渊命将其处死。

  伐灭萧铣后,李靖因功被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受命检校荆州刺史,并且可以按定制拜官授职。于是,李靖越过南岭,进抵桂州(今广西桂林),派人分头招抚各地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重要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子弟到桂州拜谒李靖,李靖则分别授之以官爵。武德五年(622)七月,冯盎等人终于向唐王朝投降; 岭南之地全部归附于唐,计 96州,60多万户。李渊特发诏书,慰劳和勉励李靖,并任命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使之镇抚岭南。

  在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中,李靖沉厚恭谨,才兼文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他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大唐王朝的建立东征西讨,屡立大功,并因此而出将入相,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射等高职,先后受封为永康县公、代国公、卫国公。以此,后人多尊称他为李卫公。

  一

  李靖本名药师,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出身官僚士族家庭。其祖父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 父李诠,为隋赵郡太守。李靖姿貌英伟,胸有大志,少年时即以文才武略而闻名。他时常对身边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如能遇明主,逢时势,一定要努力建功立业,以博取富贵。”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的一位宿将,经常和他讨论用兵之道,对他称赞不已,并且曾经感叹地说: “可以与之谈论孙、吴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李靖刚刚踏入仕途时,任隋朝长安县(今陕西西安附近)功曹。后来,又在兵部担任了驾部员外郎。这些官职,都很低微。但是,李靖过人的才干,却受到了朝内重臣吏部尚书牛弘和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认为李靖有“王佐之才”,杨素有一次甚至拍着自己的座位对他说: “你终有一天会坐在这个位子上的。”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靖升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在隋代的一郡之中,丞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职务,仅次于太守、通守。然而,此时的隋王朝,由于炀帝昏庸无道,残暴奢侈,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在经济上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上已经陷入危机四伏的绝境。大业七年(611),山东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县境)起义。此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迅速遍及全国。一些大官僚大地主见有机可乘,也纷纷起兵反隋。受炀帝之命留守太原的关陇贵族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唐国公李渊,本是炀帝的姨表兄弟,这时也图谋取隋王朝而代之。李渊起兵反隋的密谋,因其出击突厥于塞外而被李靖察觉。于是,李靖便把自己锁入囚笼,让人送往江都(今江苏扬州),以向正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当他到达长安时,道路阻塞不通,因而只好滞留在那里。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听从其次子李世民的建议,终于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乘农民起义主力瓦岗寨军与隋将王世充在洛阳一带相持不下、隋关中地区空虚之机,迅速渡过黄河,攻占长安。于是,滞留在长安的李靖便成了李渊的俘虏。由于李靖要向炀帝告发李渊起兵反隋之事,李渊决定将其处死。临刑之际,李靖大呼道,“你唐公起兵,本来是要为天下除暴止乱,难道您不想成就大业,却要因私怨杀壮士吗?”李渊见李靖人才凛凛,言语雄壮,知其不是等闲人物,不免心中暗暗称奇。这时,李世民又从旁为他求情,李渊终于同意免其一死。从此,李靖归附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遇主逢时” 的宿愿。

  二

  隋大业十四年(618),炀帝在江都被大将军宇文化及杀死。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杨侑自立,建国号唐,改元武德。此后,唐王朝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巩固关中、经略北方的同时,李渊于武德二年(619)开始经略两湖及岭南地区。此时,山南(秦岭以南地区)、巴中(今四川宣汉、平昌地区)、巴(今四川重庆地区)、蜀(今四川成都地区)等地已均为唐所控制。于是,李渊任命宗室赵郡王李孝恭为夔州(今四川奉节)总管,让其大造舟楫,教练水战,以图攻伐割据两湖地区的萧铣。

  萧铣系南朝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当隋末农民起义蜂起之际,萧铣乘机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起兵。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夏四月,萧铣自称皇帝,国号为梁。不久,他又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数年之间,萧铣即控制了长江中游及岭南的广大地区,势力范围东至巴陵,西至三峡,北达汉水,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拥精兵40余万,成为南方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为加强攻伐萧铣的力量,并协助李孝恭筹划用兵之前的准备工作,李渊又命令李靖率所部前往夔州。李靖行至峡州(今湖北宜昌)时,受到了梁军的阻截,军不得进,因而一时无法抵达夔州。李渊因与李靖有宿怨,此时竟借口其迟留不进而暗中命令峡州都督许绍将其处死。许绍十分爱惜李靖的才能,受命后不忍加刑,反上书为他说情,从而使他又一次得以免死。武德三年(620)十二月,许绍时已升任峡州刺史,终于率军击败梁军,李靖才得以到达夔州。李靖到达夔州的时候,正逢开州(今四川开县)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率众来攻,李孝恭出战不利,唐军败还。李靖当即率800士兵前去偷袭冉肇则的大营,并在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冉肇则听说大营被袭击,迅速率部回救,结果遭到伏击,临阵被杀,其大营也被唐军攻破。李靖俘敌5000多人。李渊接到捷报后十分高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 “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如今李靖果然立下了大功。”他写信慰劳李靖说: “爱卿竭诚尽力,功劳显著,一片忠心,令人赞赏,不要忧虑得不到富贵。”他还亲自写了一道敕令给李靖说: “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记了。”

  武德四年(621)初,李靖在对彼己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反复对比和周密谋划之后,向李孝恭提出了十条攻伐萧铣的方略。李孝恭将这些建议报告了唐高祖李渊,李渊非常赞同,并立即采纳。他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命令他与李孝恭迅速出兵。李孝恭系李渊的堂侄,曾招降巴蜀30 余州归唐,并为攻伐萧铣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朝廷里颇有声望。但是,他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指挥方面,尚缺乏实际经验和能力。所以,李渊将“三军之任,一以委靖”,让李靖在实际上担当了征伐萧铣的指挥重任。

  同年八月,唐军云集夔州,拟大举出师。而萧铣却认为,时值多雨季节,江水泛滥,三峡急流汹涌,行船困难,李靖不可能出兵。为了削夺那些恃功居傲、专权自恣的将领手中的兵权,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他竟将梁军分遣至各地务农,只留少量军队作为警卫,不做任何准备。九月,李靖与李孝恭率 12总管自夔州顺流而下攻梁。他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率主力沿江东进; 以黔州(今四川彭水)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北沅陵),趋武陵(今湖南常德); 以黄州(今湖北黄冈) 总管周洁明出夏口(今湖北汉口)。三路唐军,取三面包围之势,以合击江陵。将下三峡之时,诸将都请求待江水退落之后再进兵。李靖说: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大军刚刚集中,萧铣尚未知晓,如果乘江水正涨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此乃兵家之上策。即使萧铣得知我军出师的消息,仓促之间也来不及调集军队应战。所以,此战萧铣必然被擒无疑!”李孝恭认为李靖所言有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唐军分乘二千多艘战舰,浩浩荡荡驶出三峡,沿途攻拔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夷陵(今湖北宜昌)和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约50公里处之长江南岸)。这时,萧铣部下大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驻于清江(今湖北清江口),孝恭乘胜将其击败。唐军俘获战舰300余艘,消灭敌人上万人。文士弘收兵再战,又败。唐军直抵江陵城下。萧铣所署之江州(今江西九江)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降唐。

  萧铣见文士弘连战连败,十分恐惧,急忙下令征兵; 但是,梁军已被遣散于江南、岭外,路途险阻遥远,短时间根本无法到达,因而只好以现有兵力出战。李孝恭拟乘胜进击,李靖制止他说: “梁军刚刚丢掉荆门,现在孤注一掷,倾巢出战,这是救败之师,其兵锋很难抵挡。我们应当将部队停泊在南岸,坚守不战,以避其锋。梁军求战不得,锐气必然渐渐衰竭,并且有可能分兵回城防守。乘其气衰势弱之机发动攻击,胜利才有把握。如果马上出击,敌人乘锐而来,势必拼死抵抗,我军便很难取胜。”李孝恭不听,留下李靖守营,自己率军出营与梁军合战。事情果如李靖所料,唐军战败,奔逃回营。梁军乘机掳掠,一个个抢了不少东西,队伍散乱不整。李靖见状,立即指挥守营士兵出击。梁军遭到唐军的迎头打击,未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即大败而逃,被杀死及淹死者将近万人。萧铣率残部逃回江陵,闭门固守,从此不敢出战。唐军一举攻占了江陵外城和水城,俘获了梁军的所有舰船。李靖让李孝恭把所获敌船全部散于江中,诸将都说: “俘获敌人的物资,正好为我所用,为什么将其抛于江中,送给下游的敌军呢?”李靖回答说: “萧铣所占之地,南出五岭,东到洞庭,我们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很快攻克江陵,待敌人援军四集,就会表里受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到那时,即使有船只,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们将缴获的敌船放弃,任其塞江而下,敌人援兵见了,必然会猜疑江陵已被我攻破,从而不敢轻易进军。如此,他们就会往来侦视,打探虚实,延误时日,而我军便可利用这个时间攻下江陵。”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长江下游的梁军援兵果然疑惧不前。

  唐军以李靖为先锋,进一步加紧了对江陵的围困,江陵城内外交通完全断绝。萧铣困守孤城,日夜盼望救兵,而救兵却始终不到。唐军大队人马在李孝恭的率领下,源源不断地开到了江陵,把江陵围成了铁桶一般。这时,李靖又击败丁萧铣的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敌甲卒4千多人。萧铣见援兵无望,只好派人去唐军营中请求投降。李靖遂率军进入江陵。梁交州 (治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总管丘和等人在途中听说萧铣已败,干脆直接到唐军大营投降。唐军进入江陵后,号令严明,军纪整肃。当时,诸将对李孝恭说: “萧铣属下的将帅,凡与我军拒战而死的,罪状都很严重,请下令没收他们的家产,用以赏赐我军将士。”李靖认为: “王者之师,应当宣示忠义,吊民伐罪。梁之百姓,都是被逼迫抵抗我军的,与我军作战并不是他们的愿望。再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即使战死了,也是为主尽忠,与叛逆者不可同等看待。至于已经投降的人,更不可再加惩罚。现在江陵周围刚刚平定,应当示以宽大,以安抚远近的人心。敌已投降却没收他们的家产,既失救焚拯溺之义,也恐江陵以南的梁军因此而坚守不降。所以,这样做实在不妥。”李孝恭接受了李靖的意见,严令唐军将士:受降后不得妄取一物。于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南部各州县闻风归服。萧铣投降数天后,梁军10多万援兵才到达江陵,见江陵已被唐军攻破,全部解甲投降。萧铣被押到长安后,李渊命将其处死。

  伐灭萧铣后,李靖因功被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受命检校荆州刺史,并且可以按定制拜官授职。于是,李靖越过南岭,进抵桂州(今广西桂林),派人分头招抚各地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重要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子弟到桂州拜谒李靖,李靖则分别授之以官爵。武德五年(622)七月,冯盎等人终于向唐王朝投降; 岭南之地全部归附于唐,计 96州,60多万户。李渊特发诏书,慰劳和勉励李靖,并任命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使之镇抚岭南。

  三

  辅公祏是隋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杜伏威同为江淮地区义军领导人。江淮起义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活动于淮南、江北一带,与李密领导的瓦岗寨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齐名。江淮义军在推翻隋王朝统治的斗争中,英勇善战,作用巨大。武德二年(619),杜伏威派使者到长安,向唐王朝表示投降。李渊任命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今安徽和县)总管。武德三年(620),唐王朝又加封杜伏威为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吴王,并赐姓李氏,使之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 而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到武德四年(621),杜伏威与辅公祏相继兼并了东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沈德兴、李子通等部,控制了淮南直至江东的广大地区。

  武德五年(622),李世民东击农民起义军徐圆朗部,接连攻下10余城,声势震动淮泗。而这时,窦建德及其部将刘黑闼已经相继被镇压下去,王世充投降后被杀,萧铣也被消灭,河北、山东、河南、长江中游及淮北一带全被唐军占领。杜伏威势单力孤,心中恐惧,因而主动请求入朝,以表示投降的诚意。唐王朝答应了他的要求,封他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准其留居长安。杜伏威所部,则由辅公祏统领。

  辅公祏与杜伏威本为刎颈之交,但他对杜伏威投降唐王朝一事心下很是不满。杜伏威到长安后,辅公祏知道唐王朝不可能让他再回江淮军中,便诈称杜伏威因不得再还江南而写信让他起兵造反。不久,他即自称皇帝,建都丹阳(今江苏南京),国号宋,公开起兵反唐。

  唐王朝得知辅公祏反叛的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命唐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江淮义军实施包围。赵郡王、襄州道行台仆射李孝恭,率舟师下江州(今江西九江); 岭南道大使李靖,率交、广、泉、桂之众趋宣州(今安徽宣城)。唐军屡屡打败义军,连续攻下了广陵(今江苏扬州)、芜湖(今安徽芜湖)等地。到武德七年(624)初,江淮义军控制的地区已只剩下江东一带。

  为了确保国都丹阳的安全,辅公祏派大将冯慧亮、陈当世率领水师3万屯扎于博望山(今安徽当涂西南30里),大将陈正通、徐绍宗率领步骑兵2万屯扎于青林山(今安徽当涂东南),并且在隔江而立的博望山和梁山之间以大铁索横断江面,以防唐军顺流而下。为固守起见,义军还修筑了连绵10 多里的却月城和道道壁垒。李孝恭和李靖率水陆大军抵达舒州 (今安徽安庆)后,冯慧亮等坚守不战。孝恭召集诸将商讨破敌之策,诸将多认为: 冯慧亮等人,拥强兵,守险要,难以迅速将其攻破,不如率军直趋丹阳,突袭其巢穴。只要攻下丹阳,冯慧亮等人就会不战而降。李孝恭准备采纳这一建议,但李靖坚决反对。他说: “辅公祏的精兵,虽说大部分在冯慧亮等人属下,但他自己率领的也不会数量太少。现在,博望山的敌人营垒尚且不能攻拔,要攻取辅公祏坚守的石头城(指丹阳,南京旧称)又谈何容易! 假如进攻丹阳不能克捷,冯慧亮等人就会从背后尾随、袭击我军。我军一旦腹背受敌,就非常危险了。冯慧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的人,其本意并不是不想与我军交战; 所以不战,不过是辅公祏定下的计策,使之持重,想以此拖延时间,使我军师老兵疲罢了。我军现在如果前去挑战,将冯慧亮等人引出城来,便可一举将其攻破。”李孝恭认为李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派了一些老弱士兵前去诱敌,而以精兵排好阵势,准备迎击敌人。前去进攻敌垒的唐军当然不可能取胜,只好逃回,冯慧亮等遂挥兵追赶。然而,义军前行仅数里,便遇上了列阵待战的唐军精锐部队。双方交战,义军大败溃散。李靖与李孝恭率唐军乘胜追击,转战100 多里,博望山、青林山两处义军营垒全被攻破,冯慧亮、陈正通等人率残兵逃回丹阳。这一仗,义军被杀死及溺死者1 万多人。

  李靖率唐军直抵丹阳城下,辅公祏大惊,竟放弃丹阳,率数万义军往东逃走,打算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与左游仙(辅公祏所署兵部尚书)率领的义军会合,唐将李率部紧追不舍。辅公祏逃至句容(今江苏句容),部众只剩下500余人。晚上宿在常州,他的部将吴骚密谋将其执送唐军,被其察觉。辅公祏遂率心腹数十人斩关而出,但最后在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之武康镇)还是被唐军俘获。唐军分头镇压义军残部,江东渐被平定。辅公祏被押送至丹阳杀害。

  李靖由于镇压江淮义军有功,唐王朝封他为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不久,东南道行台废止,设扬州大都督府,李靖被任命为都督府长史。丹阳一带,因连遭战乱,经济凋弊,百姓贫困,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李靖镇抚此地,举措得当,深得民心,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也渐趋安定。

  对李靖的军功和才干,唐高祖李渊十分赞赏,说: “李靖是萧铣、辅公祏的膏盲,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他!”

  四

  突厥连年入寇,深入内地,攻城破邑,大肆虏掠,对刚刚建立的唐朝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突厥的侵扰。武德八年(625)八月,突厥接连入寇并州(今山西晋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潞州(今山西长治)、沁州(今山西沁源)、韩州(今山西襄垣)等地。唐王朝命李靖率兵出潞州道,以进击突厥。颉利可汗将兵10余万,大掠朔州(今山西朔县)。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大战于太谷(今山西太谷),全军覆没,张瑾脱身逃至李靖处,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颉利可汗又率众进至距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便桥北,然后派使臣入见,以窥察唐朝的虚实。唐太宗将突厥使臣软禁起来,然后率军进至渭水边上布阵。颉利可汗见唐军旌甲蔽野,阵容强大,却不见使臣回来,始有惧心,不敢轻举妄动。唐太宗又单骑出阵,责其负义背盟。颉利可汗一方面慑于太宗和唐军的威风,一方面理亏心虚,不得已而与太宗在便桥重定盟约。盟约既定,双方才各自退兵。

  为防御突厥的虏掠和骚扰,唐王朝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北方人民深受其害,更是迫切希望将突厥彻底击退。太宗即位后虽与突厥暂时结盟,但他深知突厥叛服无常,一纸盟约不可能使其永远不再侵犯,所以,他决心在条件成熟时用武力消灭突厥。

  经过几年准备之后,太宗于贞观三年(629)十一月,乘颉利、突利两可汗不和、突厥内部发生混乱之机,调集训练有素的部队10多万,以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率领李、柴绍、薛万彻等5员大将,分数路进攻突厥。贞观四年(630)正月,李靖率军进至朔州(今山西朔县)。他获悉颉利可汗在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遂将主力交由张公瑾统领,命其随后跟进,自己则率3000精锐骑兵自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出发,疾奔定襄城附近之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唐军进抵恶阳岭时,夜幕已经降临,李靖遂率众乘夜袭击定襄城。定襄城又名大利城,为突厥之都城。颉利可汗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军会如此神速地来到这里,因而大惊失色,说道: “唐朝如果不是倾国而来,李靖决不敢孤军深入至此!”突厥人众听说唐军大举来攻,非常恐慌,以至于一日数惊。于是,颉利可汗连忙下令将大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李靖知突厥内部不和,袭破定襄后遂不穷追,却派间谍前去离间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康苏密。康苏密果然带着以前被掳入突厥的隋朝萧皇后和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到定襄城向唐军投降。李靖随即派人将康苏密等人护送至长安。颉利可汗见心腹大将已经投降,心中更加着慌,便不敢在碛口停留,立即率余部向阴山撤退。当其途经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时,恰遭到兵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的唐军李部截击。突厥士众已如惊弓之鸟,大败溃逃,损失惨重。颉利可汗逃到铁山(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北)后,检点人马,尚有数万,但他自知已经不是唐军的对手,如果继续作战,难免一败涂地的下场。于是,他便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前往长安请求投降,表示愿意举国内附,亲自入朝。唐太宗便派大臣唐俭和将军安修仁等人,前去进行安抚并办理受降事宜。同时,他还命令李靖率兵迎接颉利。然而,颉利可汗向唐王朝投降并非出于真心。他的本意,不过是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企图等到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至大漠以北,徐图恢复。李靖率部与李在白道会师后商量说: “颉利虽然战败,但其兵力依然强盛,如果让他们越过大漠回到漠北,与其所属各部联合起来,将来就会因为道路遥远艰险而难以追及。现在皇上的使者刚刚到达他们那里,他们必然松懈无备。我军如果检选1万名精锐骑兵,带上20天的干粮,前去袭击他们,可以不经过大战就将其擒获。”李非常赞成这一计策,但张公瑾反对。他说: “皇上已经下诏书接受颉利的投降,朝廷的使者又在那里,怎能发兵前去袭击呢?”李靖由于揣知太宗派使者前往受降决非出于诚意,便说: “这是兵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年韩信就是这样攻灭齐国的,唐俭等人有什么值得可惜的?”于是,他便以李部为后续部队,自己则亲督大军,乘夜疾进。唐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警戒部队1000多帐,全部将其俘虏,然后继续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后,心中大喜,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唐军还会前来进攻,因而毫无戒备。而这时,天又凑巧起了大雾,李靖遂命部将苏定方率200名骑兵为前锋,在大雾的掩护下悄悄地向敌人靠近。唐军进至距离突厥可汗牙帐(大帐)只有7里时,敌人才发觉。颉利可汗惧于唐军的声威,当即乘千里马逃走,部众因而溃散。唐军杀敌1万多人,俘突厥男女10余万口,牲畜数十万头,并将颉利可汗的妻子隋义成公主杀死。颉利可汗率余部1万多人企图向北穿过大漠,李已率唐军将其去路截住。经过一场混战,突厥残部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几位大酋长走投无路,只好率民众数万人投降。颉利可汗带领几名亲随冲出包围,投奔了他的舅舅苏尼失。唐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闻讯后当即发兵威胁,逼令苏尼失交出颉利。颉利可汗恐惧万分,从苏尼失处逃了出来,藏身于山谷之中,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擒获。苏尼失和突利可汗见颉利已经被俘,只好率部投降。至此,东突厥终于被唐军击灭,唐王朝北部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了阴山以北,直至大漠南缘。

  对于当年曾经向突厥纳贡称臣,太宗李世民与其父李渊都深感耻辱,一直是块心病。李靖初破突厥之时,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十分高兴。他对侍臣们说: “我听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当年我唐朝刚刚建立,太上皇(指李渊)为了百姓不受侵扰,向突厥称臣,我时时刻刻都感到痛心疾首,所以立志将其消灭,以至于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我大唐只动用偏师,即所向克捷,单于投降,过去的耻辱总算是洗雪掉了!”突厥被彻底打垮后,他更是无比兴奋,特地下诏将李靖由兵部尚书提升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并且大赦天下,允许全国百姓都欢宴5天。唐高祖李渊听说颉利被擒,同样高兴万分。他感叹地说: “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事后不能报仇,今天我的儿子却能消灭突厥。我托付得人,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于是,他便召集太宗与贵臣10多人,以及诸王、王妃和公主等,在凌烟阁举行盛大的庆贺宴会。在宴会上,李渊亲自弹奏琵琶,唐太宗则情不自禁地起舞助兴。

  东突厥是隋末唐初中国北方最为强大的一个汗国。它的灭亡,使唐王朝声威大震,四方大大小小的部落纷纷向唐纳贡称臣,甚至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从此,唐朝北部边境几十年间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也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所以,东突厥被消灭,对唐王朝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五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靖深知自己当年不仅未参与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的密谋,而且曾经要向隋炀帝告发这件事; 虽说自己对唐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李渊由于上述原因毕竟曾两次要杀掉自己。这使他不得不时时考虑着如何自全的问题。此外,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曾向李靖问计,李靖本着疏不间亲的原则一言未发。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心中不可能无丝毫芥蒂。这也使李靖不得不有所戒惧。贞观八年 (634),李靖已经64岁,他决心急流勇退。他以患“足疾”为由,上书朝廷,申请退休。唐太宗派中书侍郎岑文本对他说: “自古以来,身在富贵之中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都不能知满知足。有些人即使并无才能,又有疾病,也往往勉强支撑,不肯退下来。您能如此识大体,很值得称赞。我今天不但是要成全您的这种美德,而且也是要以您为一代楷模。”于是,他下诏给李靖以特殊礼遇,让他在家中休养,在病情好转时,每隔两三天还可到门下省和中书省一次,以参加宰相会议,处理政事。

  却说东突厥被彻底击败后,唐王朝北部边境一直十分安定。但不久之后,西部的吐谷浑又开始大举进犯。就在李靖退休这一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遣使入贡,而使者回返至鄯州(今青海乐都)时,大肆抢掠一番而去。后来,伏允又派兵入侵唐王朝的兰州(今甘肃兰州)和廓州(今青海化隆西黄河北岸),并且拘留唐朝使者不放。其间,太宗虽派人反复晓谕,说以祸福之道,而伏允始终没有悛改之心。于是,太宗决定仍以武力击灭之。

  贞观八年(634)十一月,吐谷浑又入寇凉州(今甘肃武威),太宗遂下诏大举出师,前往讨伐。太宗非常欣赏李靖的军事才干,想用李靖为大将,但又顾虑他年事已高,难当此任。李靖听说之后,便主动向宰相房玄龄表示: “我虽已老迈,但还可以再为国家效力一次。”太宗闻讯大喜,便于同年十二月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岷州(今甘肃岷县) 都督李道彦、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高甑生,分兵5路,出击吐谷浑。

  吐谷浑伏允可汗在库山一带(今青海湖附近)被李道宗部击败后,得悉唐军大举来攻,便率部众弃伏俟城(吐谷浑都城,在今青海湖西)南撤,退守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一带)。为阻止唐军追击,伏允可汗于退兵时下令将沿途野草全部烧光。贞观九年(635)闰四月,李靖率大军进抵伏俟城。这时,诸将都说,野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生长,战马得不到草料,大军不宜继续追击,而应暂时驻扎在鄯州,待春暖草长战马肥壮之时,再发动进攻。行军总管侯君集说: “从前段志玄进击吐谷浑,刚刚回到鄯州,敌人就反扑到城下,这主要是因为敌人未受到沉重打击、主力尚完好无损的缘故。现在,他们刚刚被打败,鼠窜鸟散,军心恐慌,而且毫无警戒,要将其消灭是很容易的。如果放弃这个机会,将来一定会后悔。”李靖认为,侯君集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便将唐军分为两路: 自己与薛万均、薛万彻、李大亮等率领一路,走北道; 侯君集与李道宗等率领一路,走南道; 两路兵马分进合击,包抄伏允可汗。

  李靖所率北路唐军,从伏俟城出发,经牛心堆(今青海西宁南)、赤水(今青海兴海境内),越过积石山(今青海南部之阿尼玛卿山),一直追至且末(今新疆且末),并且进入突伦川(即今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路上多次击败伏允的部众。侯君集所率南路唐军,行无人之地达二千多里,在乌海(今青海冬给措纳湖)附近追上伏允。双方激战一场。伏允大败,向西逃入大漠之中。侯君集所部追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西之星宿川一带,与李靖会师,遂合兵一处,继续向西追击。两路唐军历尽千难万险,艰苦倍尝,以至于人吃冰,马吃雪,但仍穷追不舍。李靖获悉伏允准备从突伦川逃往于阗(今新疆和田南),便督军急进。部将契苾何力,选骁勇骑兵1000多人,直趋突伦川,薛万均则率所部继进。沙漠中无水,将士们刺马饮血止渴。伏允可汗想不到唐军会如此穷追,因而毫无戒备。唐军一举袭破伏允的牙帐,杀敌数千人,缴获各种牲畜20余万头,并且俘虏了伏允的妻子。伏允狼狈逃走,部众只剩下 1000多人。

  伏允可汗的长子慕容顺,当年曾经为质于隋。待其回到吐谷浑时,伏允已另立太子。李靖率军击败吐谷浑后,吐谷浑之国民因倍受战争之苦,都非常怨恨唆使伏允侵扰唐朝边境的天柱王。慕容顺便乘机杀死天柱王,举国向唐朝投降。伏允无奈,只好率残部逃入沙漠中,但不久即为其左右杀死,余众全部降唐。五月末,李靖正式向唐太宗奏捷,吐谷浑终告平定。唐太宗下令准予吐谷浑复国,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兼吐谷浑可汗。

  李靖为人沉厚谨慎,虽为唐朝立有大功,但却从不矜功自伐; 每次参加宰相会议,总是谦虚恭敬,好像不善言辞。当初平定东突厥时,御史大夫温彦博嫉妒他的功劳,诬蔑其部下没有纪律,太宗深加责备,他只是顿首谢罪,却不作任何分辩和解释。这次讨伐吐谷浑,由于他治军严格,得罪了总管高甑生。班师后,高甑生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竟一起诬告他企图谋反。唐太宗命法官按验,查明是高甑生等人诬陷,便把他们全部流放边疆。但是,这件事使得李靖更加不安。他从此闭门自守,谢绝所有宾客; 即使是他的亲戚,也不得随便进入他的家门。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并任命他为荆州刺史。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又命画师将其肖像画于凌烟阁,列为唐王朝开国24大功臣之一。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亲至李靖府邸探视病情,进行慰问。太宗准备讨伐辽东 (今辽宁及朝鲜北部),特地召李靖入阁问策。太宗说: “公南平吴越,北靖沙漠,西定吐谷浑,而今只有辽东尚未宾服,不知有何高见?”李靖虽年过70,但仍不服老,请求再次率军出征。太宗悯其年高,没有同意。贞观二十三年(649),李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唐太宗下令追赠司徒、并州都督等职,让他陪葬于昭陵,并仿照汉武帝为卫青、霍去病建墓时的做法,把李靖的陵墓修成铁山和积石山的形状,以表彰他北平东突厥、西灭吐谷浑的功绩。

  六

  李靖是有唐一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军事学术方面的造诣,是唐代其他名将所无法相比的。他一生指挥了平定萧铣、镇压辅公祏、击灭东突厥、扫平吐谷浑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临机果断,料事准确,每战必胜,实与他精通兵法密切相关。史载,唐太宗曾让李靖向大将侯君集传授兵法,但不久之后,侯君集对太宗说: “李靖将要谋反了。”太宗问这是为什么,侯君集答道: “李靖教我兵法,只教一些粗浅的东西,不教精华部分,如此留一手,显然是要谋反。” 唐太宗以此问李靖,李靖回答说: “这是侯君集要谋反。现在,国家已经安定,我教给他的那些兵法,已经足够制服四方之用了,而他却一定要把我的兵法全部学到手,这不是为了造反又是为了什么呢?”后来,侯君集果然因为参与了被废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活动而被太宗杀掉。唐初,侯君集也是一位战功累累的大将。西击吐谷浑时,他曾担任李靖的副手。高昌国反叛时,他又独自率军将其一举攻灭。他也是被画像于凌烟阁的24位开国功臣之一,并且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唐太宗还要他向李靖学习兵法,可见李靖对兵法是何等的精通。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东征高丽失败,但自己却不明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便向李靖求教道: “我以天下之众,却败于一个小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李靖说: “这个问题李道宗可以回答。”太宗便又问李道宗。李道宗回答说: “陛下征高丽时,我曾提出乘虚攻取平壤的策略,可惜陛下未能采纳。”太宗深感懊悔,但又不好意思当着臣下的面认错,便说: “当时军务匆忙,未及深思。如今这件事我也记不清了。”李靖并未参加征伐辽东的战争,而且当时已是76岁的老人了,但他对唐军的作战过程及太宗在指挥上的失误竟是如此了解,足可证明他在军事上的造诣确乎非同寻常。

  李靖的军事理论著述十分丰富。据《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史籍记载,李靖写有《六军镜》、《玉帐经》、《韬钤秘术》、《韬钤总要》、《卫国公手记》、《兵钤新书》、《李仆射马前诀》以及《弓诀》等军事著作。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部分已经失传,只《通典》、《太平御览》和杜牧《孙子注》的引文中尚保存了部分内容。清代学者汪宗沂据此辑成《卫公兵法辑本》一册,从中可以略窥李靖兵法的概貌。此外,经后人整理、保存下来的记载李靖与唐太宗讨论用兵之道的《李卫公问对》 (也称《唐李问对》)一书,内容丰富,大体也反应了李靖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从其戎马一生的战争实践和现存著述可以看出,李靖在作战指挥和学术理论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料敌制胜,善于出奇。李靖的这一用兵特点,在伐灭萧铣之战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当时,三峡水涨,江路险绝难行,一般人都认为应当等长江水位下降、船行平稳时再出兵,但李靖力主乘险用兵,以收出其不意之效。事情也果如李靖所料,萧铣根本不曾想到唐军会冒险而进,因而未做任何准备,被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未等自己的军队集中起来即束手被擒。至于将所缴获的梁军战船弃置江中,任其漂流而下,更是超出常人的出奇举措。这一举措,以极其顺乎自然的方式暗示长江下游梁之援军: “江陵已被攻破,即使赶到那里,也已经于事无补,从而收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北伐东突厥时,李靖乘唐俭等人正在敌营受降、敌人毫无戒备之机,突然发动攻击,一举将东突厥击败,与韩信破齐相仿佛,也体现了他善于出奇的用兵特点。“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孙子兵法》所论用兵之道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欲达“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目的,必须善于出奇。李靖不仅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这一传统,而且在实战中能够加以发挥和创造。

  二、穷追猛打,敢于远程奔袭。《孙子兵法》主张“穷寇勿迫”,然而精通兵法的李靖却主张对败溃之敌要穷追猛打,不使有喘息之机。这便形成了他的另一个极为突出的用兵特点,即: 敢于深入,敢于远程奔袭。对东突厥和吐谷浑的用兵过程,最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讨伐东突厥时,李靖兵出马邑,趋恶阳岭,破大利城,紧追颉利可汗至白道,至铁山,至碛口,终于将其俘获。西击吐谷浑时,李靖自鄯州出兵,沿湟水而进,直抵青海湖西岸之伏俟城,又一直向西,越过柴达木盆地,穷追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长驱数千里,直至伏允可汗被杀、吐谷浑举国投降方止。这一特点,与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相仿,实是对传统兵法的一种突破。

  三、首创纵队战术理论。由横队战术到纵队战术,是战术理论的一大进步。恩格斯在《步兵战术及其物质基础》一文中指出: “纵队比横队易于保持秩序。甚至当纵队已被打乱时,它仍然能够以较密集的队伍进行至少是消极的抵抗; 纵队比较容易指挥,能更好地为指挥官所掌握,并能更迅速地运动。 ……最重要的结果是: 采用纵队这种特殊的众兵作战形式,就能把整个转动不灵的单一的旧的线式战斗队形分为若干个单独的部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使总的规定适合于当时的情况”。“纵队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采用各种办法使用各部分兵力。……纵队可以适用于任何地形。”西方对纵队战术的运用是在近代。然而,这种战术理论,早在唐初即由李靖创立了。《卫公兵法辑本·部伍营阵》记载他的话说: “诸贼徒恃险因山布阵,不得横列,兵士分立,宜为竖阵。其阵法: 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闻鼓声发诸军弩手、弓手及战锋队,各令人捉马,一时笼枪大叫齐入。”可见,他对这一战术的创立和运用,比之西方要早1000多年。

  四、首创交互掩护、逐次撤退的战法。两军相争,总是有进有退,有利有不利; 不可能总是进攻,总是胜利。当装备、兵力或战场形势对己方不利时,及时脱离接触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如何脱离接触,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与敌军胶着在一起时,脱离接触就更为困难。据杜佑《通典》记载,李靖针对这一问题创立了交相掩护、逐次撤退的战法。他说: “诸兵马被贼围绕,抽拔须设方计,一时齐拔,贼即逐背挥戈,因此必败。其兵共贼相持,事须抽拔者,即须隔一队抽一队,所抽之队去旧队百步以下,遂便立队,令持戈、枪、刀、棒并弓弩等,张施待贼。张施了,即抽前队。如贼来逼,所张弓弩等人即放箭奋击。如其贼止不来,其所抽队便过(掩护者)向前百步以下,遂便准前(照前面的办法)立队,张施弓弩等待贼。既张施,准前抽前队,隔次立阵,即免被贼奔蹙。”李靖创立的这种撤退方法,是战场上与敌脱离接触的一种基本方法,至今在实战中仍被采用。

  此外,李靖对阵法也很有研究,而且同样有所创造。例如,他结合唐初军队编制的实际情况,从诸葛亮创造的八阵阵法中推演发展出了六花阵就是一例。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