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职场 > HR点拨 > 春节过年传统的祝吉方式拜年,过新年仪式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节过年传统的祝吉方式拜年,过新年仪式可分为三个阶段

来源:HR点拨 时间:2018-10-05 点击: 推荐访问:剑网三春节拜年

  在东北,人们普遍传唱着一首民歌《小拜年》,歌中唱道:

  正月里是新年哪,

  初一头一天哪,

  家家团圆会呀,

  少给老拜年哪。

  老啊少啊拜啊年啊,

  哎咳哎哟,哎咳哟,

  都把新衣裳穿,

  哎哟哎咳哟。

  正月初七八呀,

  新媳妇住妈家呀,

  带了一个小女婿呀,

  果子拿上两匣呀,

  丈母娘一见哪,

  哎咳哟,哎咳哟,

  拍手笑哈哈,

  哎哟哎咳哟。

  这首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的民歌,概括地反映了东北拜年习俗的一个侧面。

  过去,在东北,大年初一,五更黎明,人们守岁已毕,重新洗脸梳头,穿新衣戴新帽,摆上祭品,续燃香烛,鸣放鞭炮,家人依次向神或祖宗磕头礼拜祝年禧。然后,幼辈向长辈行礼“拜年”,同时要说:“爸爸(或妈妈、爷爷、奶奶等)过年好哇!”长辈则给幼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等到吃过饺子后,男人们就去亲友或同事家串门拜年,女人则在家中准备招待来拜年的客人。也有特别勤快,在半夜接完神就去拜年的。在农村,人们常拉成帮结成伙去拜年,拜访的第一家是村长家,然后再去别处。在城里,人们也往往先去有头有脸的人家拜年,然后再去亲友家。工商之家有的人图方便,常打发伙计或家人去送一张贺年名片了事。人们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既使昨天还吵过架,也都两手一拱,面带笑容地说声“过年好哇!”或“恭禧发财”一类的吉祥话。但是无论城乡,女人在元旦之日是不行拜年的,要等到初三或初六以后才可以。所以初三或初六以后,是年轻夫妇上岳家拜年的日子。如果是初三去,还要在事先通知,以便媳妇娘家初三撤“供”。因为新媳妇是不许看娘家“供”的,否则,娘家的日子过不起来。在乡村,凡是新媳妇都要到丈夫的亲戚家去拜年,叫作“拜庄”。妯娌们也常常凑到一起,打扮一番,去亲戚家拜年。

  春节拜年,除表现在亲友、邻里、同事之间外,还表现在民间文化娱乐和戏剧舞台上。在城乡都有群众自办的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扭完唱罢,乞要钱物。在城市戏园子,大年初一,正戏前都要加带有拜年性质和吉祥喜庆戏,如《财神散财》、《跳加官》等。《财神散财》由一人饰财神,双袖内藏有钱币,表演一段后,双袖一扔,铜钱飞撒满地。拉胡琴的,打手巾把的,以及台前看戏的孩童都一哄而上,台上台下争拾。《跳加官》也多由一人饰禄星,表演者身穿大红袍,面戴笑容可掬的“加官”面具,手持朝笏,走上戏台绕场三周笑而不言,。第二次返场,抱出一道具娃娃,仍绕场三周。最后出场,手持“加官进禄”红色条幅,还是绕场三周,以祝看戏的诸位禄星高照,升官发财,万事如意。

  西藏安多牧区定居藏族的过新年安多是藏族历史上划分的传统藏区之一,包括现在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这里自古以游牧生活为主,具有其独特的一些风俗习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定居式放牧生活慢慢地在这里兴起,随着定居时间的迁延,传统的游牧生活形成的一些风俗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也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民俗活动内容。由过年习俗就可见一斑。定居牧区的过新年,时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二、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过新年仪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年节准备、除夕仪式和拜年活动。

  (一) 年节准备

  进入冬天,定居牧民们的全部心思,已经转向了过新年,并且开始了积极的准备活动。首先,腊月二十三、四,进行家内卫生大扫除。其次是购置年货。年货分三种:一种是自家享用或待客的食品,主要包括各种酒类、香烟、蔬菜、肉类等。此外,还有花生、饼干之类的零食与鞭炮等。另一种是礼品,包括送给亲朋填喜寿和拜的,有哈达、绸缎布料、衣服、砖茶、酒和罐头等。还有一种是献供给家中和地方神佛的祭品,有香、红枣、饼干等各种零碎物品。

  再次是准备年食。先后面食:如蒸花卷、油炸“馓子”、油炸“翻筋斗”、制作羊肉馅儿的包子和饺子等。制作好后,就把它们冷藏在库房里。此外,还需做好肉食及平日的年茶和炒菜的准备工作。最后进行屋内的布置和装饰。一般人家要张贴新的年画,换上新的被褥,重新摆放家具等。年画反映的是“佛”、“马”以及汉族的“福禄寿喜”等有关信仰和吉祥涵义的内容。到大年三十,有的人家贴对联,有的则不贴。

  (二) 除夕仪式

  除夕仪式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在三十傍晚举行的家祭,家祭标志着过新年的开始。主持祭仪的人先在家中供奉的神像面前摆好供品如红枣等,再摆上两个酥油灯,并在供桌旁放置一壶酥油以供油灯用。神像包括三类:一是班禅等活佛;二是毛主席等开国元勋;三是马牛羊之类的图像。其中对马牛羊的感情不仅有象对待前两者那样的纯粹意义上的信仰,还当作一般年画来欣赏。然后磕三个“等身头”,也就是五体投地拜磕,家祭就算结束。

  其二是这天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晚上的吃食包括两样东西:羊肉馅的饺子和手抓羊肉。饺子里包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它们代表不同的含义。每个人家不但包的东西不尽相同,而且对相同的食物的解释也有差别,比如有的人家包红枣,有的人家则包辣子。吃到枣,有人说是心红(指善良),有人说是有喜事。吃到辣子,有人说是心热(喜助人),有人说是嘴辣(惹是非)等,但都为的是占测新的一年里的运气。手抓羊肉是每个家庭必需吃的,不吃就如没过年一样。吃的时候老人们逗笑似的鼓励大家吃饱,说是阎王半夜要来称体重赐福,谁最重给谁的福就最多。这种时候,老人们往往讲一些古事(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民间传说故事),年轻人则借向老人敬酒,高歌对家乡和父母长辈的恩情。午夜放鞭炮是新近的事。

  另外,按照传统的过年,三十晚上必须收齐自家的野外的牲畜,次日要给它们喂食。主人还在这些马牛羊的脖子上系上表示吉祥的红绸带。

  (三),拜年活动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进行的是拜年活动。此间主要做三件事。首先是向地方保护神拜年。一过午夜,男人们就出门上“拉什则”(意为山顶,蒙语叫敖包)。所带的礼物有酒、哈达、各种馍馍点心、羊肉等。到达山顶上的“拉什则”前,先献祭,再磕“等身头”,然后顺时针绕“拉什则”转九圈,仪式就算结束。其含义是向地方神祈求赐予幸福。一般认为谁家去的最早这一年就最吉祥。这个活动女人不参加。

  拜神回来,进行亲友邻里间的相互拜年。拜年时,人们身着传统的崭新藏服,或者也有叫“半截子”(即裤子与上衣分开)的汉服。大都以自行车、摩托(美其名曰“铁马”)和马作为交通工具。传统年节上,藏族带了半熟的连着毛尾巴的“全羊背”去人家拜年,认为是最隆重的礼节。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又会让客人带回这个“全羊背”。近年来,已经不带来带去的,而是只把“全羊背”摆在年桌上,作为象征来礼待客人,并不食用。

  现在拜年的礼品一般为哈达、酒、砖茶等。主人招待客人的饮食有年茶,即碗中放有两个红枣的奶茶。还有凉菜、热菜、和烟酒等。酒壶上系有红色或白色的哈达,酒杯一般是三个,认为“三”是最吉祥的数字。喝敬酒时,一般先用无名指沾酒祭奠三宝:即藏传佛教认为的佛,法,僧三吉祥,然后才饮用。每个人家都有一个专门置年礼的地方,因为带来的礼物中有视为吉祥物的哈达,同时藏族视别人带来的礼物是有福气的,所以不能乱放。

  拜年活动的最后一件事是去寺院献供祈福。正月十三左右,人们开始出发去离家较远且较大的寺院,比如塔尔寺、拉布楞寺等,也有去附近寺院的。正月十五是真正朝佛的日子,这天寺院为人们演出驱邪求福的宗教舞蹈,牧民们则向寺院献上礼品祈求平安幸福。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拜年,但它的功能作用又几乎与拜年别无二致。

  定居后的牧区,拜年期间还逐渐增加了另外的一些民俗活动。象结婚仪礼,幼儿剃胎发仪礼,老人的寿诞仪礼,赛马活动等。不难发现,这些民俗活动集中在年节期间和定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从中也可看到整个国家大文化和聚居在一起的汉族等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