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职场 > 职来职往 > 科希秋什科简介资料,科希秋什科波兰的民族英雄

科希秋什科简介资料,科希秋什科波兰的民族英雄

来源:职来职往 时间:2018-10-01 点击: 推荐访问:英雄波兰舞曲

  科希秋什科(Tadeusz Kosciuszko,1746—1817),波兰的民族英雄。

  1746年2月4日,科希秋什科出生于一个乡村小贵族家庭,父亲是立陶宛地区的军官。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当时,波兰国家正处于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危机四伏之际,面临着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阴谋瓜分的严重危险。这萌发着一切给少年科希秋什科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反对外国侵略、立志报国的幼芽。他常常手扶着父亲的宝剑宣誓,要为被外族奴役的祖国夺回自由。

  1765年,19岁的科希秋什科进入革新派创办的华沙骑士学校。在这所新式军官学校里,他因学业优良被留校任教官。1768年晋升为大尉。1769年,作为这个学校最有才华的军官之一,被派赴巴黎留学深造。在那里,他曾一度进入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学习绘画。但这不是他的志向,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军事上。深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影响的科希秋什科,立志要用学得的军事知识,来为保卫波兰的独立和自由服务。为此,他多方奔走,终于进入了巴黎近郊的一所工兵学校学习军事。在巴黎的两年中,他除了学习学校的课程外,还自修了一些新的军事著作,这对他后来的戎马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时,波兰封建农奴制已陷入深刻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政局十分紊乱。对波兰早有吞并野心的沙皇俄国在“信教自由”和“民族原则”的幌子下,勾结普鲁士和奥地利于1772年8月5日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条约俄国侵占了波兰东部的白俄罗斯和部分拉脱维亚地区,面积为9万2千平方公里;普鲁士吞并了格但斯克地区,面积为3万6千平方公里;奥地利吞并了南部地区,面积为8万3千平方公里。

  1774年夏天,科希秋什科在游历了英国、意大利、瑞士和德国之后,怀着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救国救民的抱负回到自己的祖国。看到统治阶级丧权辱国的政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外国侵占,科希秋什科忧心如焚。他虽多方奔波,仍未能在军队里谋到一个职位。于是,不得不另求救国途径。

  此时,在大西洋彼岸,美国人民正在进行着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科希秋什科怀着极大的兴趣注视着美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认为这将为争取独立、自由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波兰产生巨大的影响。1776年6月初,科希秋什科怀着“支持美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和“取得祖国未来解放所需要的战争经验”的愿望,乘坐一艘法国商船,离法去美,投身美国独立战争。不久,他就参加美国军队,被任命为上校工程兵团长。在此后的八年中,他和华盛顿并肩战斗,转战南北,在纽约、卡罗来纳等地战功卓著,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被授予美国公民资格以及土地和年金。今天,在美国的一些城市的大街上,还耸立着科希秋什科的塑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科希秋什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波兰人在国家遭受第一次瓜分以后,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远涉大西洋,去保卫刚刚成立的伟大的美利坚共和国。考斯丘什科和华盛顿并肩战斗。”①

  1784年7月15日,在纽约聚集着许多科希秋什科的友人。他们热烈拥抱,互赠礼品,依依不舍地为科希秋什科送行。这时他已晋升为将军。但是,爱国主义的激情驱使他放弃了本来可以享受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而断然弃官返回祖国。

  8月27日,科希秋什科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当时俄普奥第一次瓜分已把波兰弄得支离破碎。在民族垂危、国难当头的时刻,一些主张革新、挽救波兰于灭亡的中小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组织了“爱国党”。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发动了一场反对沙皇控制、革除弊政、争取独立的政治革新运动。科希秋什科回国后,立即上书国会,呼吁改革政体,筹建民军,以御外敌。1789年末,旨在进行改革的“四年国会”(1788—1792)期间,科希秋什科应征入伍,任将军职。他领导下的部队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练兵和备战工作。他把部队部署到波兰的东疆,与陈兵波俄边境的俄军遥遥相对。他提出了要“为全民族的自由”而献身的革命口号。

  1791年5月3日,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五·三宪法》,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机构,扩建军队,废除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在第一次瓜分时强加给波兰的“根本法”,以挽救波兰的独立。然而,一个独立强大的波兰的存在,波兰爱国力量社会威望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必然要引起各占领国的不满和忌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瓜分波兰的列强是不喜欢波兰重新站起来的,尤其是不喜欢它由于把革命引进到东北欧的结果而站了起来”。因而,“他们再次向波兰扑去,打算在这一次彻底消灭波兰民族。”①由沙皇扶持上台的波兰国王斯达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懦弱无能,波兰的塔尔果维采同盟②竟可耻地凭借沙皇的刺刀,在俄国的策划和支持下,发动了反对中央政权的反革命叛乱。这伙民族败类认贼作父,引狼入室。1792年5月,应这一小撮大贵族卖国贼的“请求”,沙皇俄国派出10万大军,开进波兰国土,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和侵略。刚刚组织起来的波军与俄军相比,相差悬殊。但是,波兰人民同仇敌忾,在科希秋什科等爱国将领的领导下,与俄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792年6月18日,在乌克兰的齐亚伦策地区的激战中,科希秋什科等指挥下的波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反俄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7月18日,在卢布林省的杜宾卡地区的保卫战中,也由于科希秋什科的军队打退了优势俄军的五次进攻,坚守阵地达数小时之久,从而完成了掩护友军的任务。杜宾卡战役的胜利证明“莫斯科佬”是可以打败的,同时它使科希秋什科的威望大为提高。8月26日,革命的法国授予他法国“名誉公民”的光荣称号,以表彰他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献给了反对专制制度和偏见的人民事业”。当波兰国王下令停止抵抗、向俄国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的时候,科希秋什科立即提出辞职,退出军界,以示不满并决定继续流亡他国,再寻救国的办法。他在致一位友人的信中说到:“忠于祖国,为她而死,百死不辞,洗雪国耻”。

  1792年10月初,科希秋什科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离开祖国,取道来比锡,于1793年1月再度来到巴黎。与此同时,沙皇俄国勾结普鲁士第二次瓜分了波兰。俄国又夺取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包括明斯克)、立陶宛的一部分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部分乌克兰土地,共25万平方公里。波兰正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在此民族危亡之际,波兰各地的爱国志士奔波鼓动,密谋起义,并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科希秋什科为未来起义的领袖。在乌云密布的波兰大地上,一场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了。

  科希秋什科(Tadeusz Kosciuszko,1746—1817),波兰的民族英雄。

  1746年2月4日,科希秋什科出生于一个乡村小贵族家庭,父亲是立陶宛地区的军官。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当时,波兰国家正处于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危机四伏之际,面临着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阴谋瓜分的严重危险。这萌发着一切给少年科希秋什科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反对外国侵略、立志报国的幼芽。他常常手扶着父亲的宝剑宣誓,要为被外族奴役的祖国夺回自由。

  1765年,19岁的科希秋什科进入革新派创办的华沙骑士学校。在这所新式军官学校里,他因学业优良被留校任教官。1768年晋升为大尉。1769年,作为这个学校最有才华的军官之一,被派赴巴黎留学深造。在那里,他曾一度进入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学习绘画。但这不是他的志向,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军事上。深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影响的科希秋什科,立志要用学得的军事知识,来为保卫波兰的独立和自由服务。为此,他多方奔走,终于进入了巴黎近郊的一所工兵学校学习军事。在巴黎的两年中,他除了学习学校的课程外,还自修了一些新的军事著作,这对他后来的戎马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时,波兰封建农奴制已陷入深刻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政局十分紊乱。对波兰早有吞并野心的沙皇俄国在“信教自由”和“民族原则”的幌子下,勾结普鲁士和奥地利于1772年8月5日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条约俄国侵占了波兰东部的白俄罗斯和部分拉脱维亚地区,面积为9万2千平方公里;普鲁士吞并了格但斯克地区,面积为3万6千平方公里;奥地利吞并了南部地区,面积为8万3千平方公里。

  1774年夏天,科希秋什科在游历了英国、意大利、瑞士和德国之后,怀着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的政治理想和救国救民的抱负回到自己的祖国。看到统治阶级丧权辱国的政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外国侵占,科希秋什科忧心如焚。他虽多方奔波,仍未能在军队里谋到一个职位。于是,不得不另求救国途径。

  此时,在大西洋彼岸,美国人民正在进行着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科希秋什科怀着极大的兴趣注视着美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认为这将为争取独立、自由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波兰产生巨大的影响。1776年6月初,科希秋什科怀着“支持美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和“取得祖国未来解放所需要的战争经验”的愿望,乘坐一艘法国商船,离法去美,投身美国独立战争。不久,他就参加美国军队,被任命为上校工程兵团长。在此后的八年中,他和华盛顿并肩战斗,转战南北,在纽约、卡罗来纳等地战功卓著,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被授予美国公民资格以及土地和年金。今天,在美国的一些城市的大街上,还耸立着科希秋什科的塑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科希秋什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波兰人在国家遭受第一次瓜分以后,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远涉大西洋,去保卫刚刚成立的伟大的美利坚共和国。考斯丘什科和华盛顿并肩战斗。”①

  1784年7月15日,在纽约聚集着许多科希秋什科的友人。他们热烈拥抱,互赠礼品,依依不舍地为科希秋什科送行。这时他已晋升为将军。但是,爱国主义的激情驱使他放弃了本来可以享受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而断然弃官返回祖国。

  8月27日,科希秋什科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当时俄普奥第一次瓜分已把波兰弄得支离破碎。在民族垂危、国难当头的时刻,一些主张革新、挽救波兰于灭亡的中小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组织了“爱国党”。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发动了一场反对沙皇控制、革除弊政、争取独立的政治革新运动。科希秋什科回国后,立即上书国会,呼吁改革政体,筹建民军,以御外敌。1789年末,旨在进行改革的“四年国会”(1788—1792)期间,科希秋什科应征入伍,任将军职。他领导下的部队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练兵和备战工作。他把部队部署到波兰的东疆,与陈兵波俄边境的俄军遥遥相对。他提出了要“为全民族的自由”而献身的革命口号。

  1791年5月3日,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五·三宪法》,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机构,扩建军队,废除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在第一次瓜分时强加给波兰的“根本法”,以挽救波兰的独立。然而,一个独立强大的波兰的存在,波兰爱国力量社会威望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必然要引起各占领国的不满和忌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瓜分波兰的列强是不喜欢波兰重新站起来的,尤其是不喜欢它由于把革命引进到东北欧的结果而站了起来”。因而,“他们再次向波兰扑去,打算在这一次彻底消灭波兰民族。”①由沙皇扶持上台的波兰国王斯达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懦弱无能,波兰的塔尔果维采同盟②竟可耻地凭借沙皇的刺刀,在俄国的策划和支持下,发动了反对中央政权的反革命叛乱。这伙民族败类认贼作父,引狼入室。1792年5月,应这一小撮大贵族卖国贼的“请求”,沙皇俄国派出10万大军,开进波兰国土,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和侵略。刚刚组织起来的波军与俄军相比,相差悬殊。但是,波兰人民同仇敌忾,在科希秋什科等爱国将领的领导下,与俄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792年6月18日,在乌克兰的齐亚伦策地区的激战中,科希秋什科等指挥下的波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反俄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7月18日,在卢布林省的杜宾卡地区的保卫战中,也由于科希秋什科的军队打退了优势俄军的五次进攻,坚守阵地达数小时之久,从而完成了掩护友军的任务。杜宾卡战役的胜利证明“莫斯科佬”是可以打败的,同时它使科希秋什科的威望大为提高。8月26日,革命的法国授予他法国“名誉公民”的光荣称号,以表彰他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献给了反对专制制度和偏见的人民事业”。当波兰国王下令停止抵抗、向俄国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的时候,科希秋什科立即提出辞职,退出军界,以示不满并决定继续流亡他国,再寻救国的办法。他在致一位友人的信中说到:“忠于祖国,为她而死,百死不辞,洗雪国耻”。

  1792年10月初,科希秋什科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离开祖国,取道来比锡,于1793年1月再度来到巴黎。与此同时,沙皇俄国勾结普鲁士第二次瓜分了波兰。俄国又夺取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包括明斯克)、立陶宛的一部分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部分乌克兰土地,共25万平方公里。波兰正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在此民族危亡之际,波兰各地的爱国志士奔波鼓动,密谋起义,并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科希秋什科为未来起义的领袖。在乌云密布的波兰大地上,一场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了。

  1794年2月末,科希秋什科由法国秘密回到波兰古都克拉科夫。3月24日,他带领波兰军民,在克拉科夫广场庄严宣布举行民族起义,举行“不胜则亡”的宣誓。他着重强调各阶层参加起义的必要性,指出“在祖国面前,不论其职业、出身如何,也不论是贵族、僧侣、市民、农民还是犹太人一律平等。所有的人都要为祖国效劳。”广场上掌声阵阵、群情激昂,“万岁,科希秋什科!”“为克拉科夫和祖国而战!”的欢呼声响彻云霄。科希秋什科号召波兰士兵,为反对专制制度和外国列强,为把波兰从“魔鬼”手中解放出来而战;为恢复和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边界安全、民族自由和共和国而战。 4月4日,起义军与俄军在腊茨瓦维采附近初次交锋。由于参加科希秋什科军队的农民志愿军“镰刀军”的奋勇作战,取得了首次战役的胜利。首战告捷,威震敌胆,打击了俄军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4月8日当起义军把缴获的12门大炮和大批战俘运回克拉科夫的时候,整个城市欢喜若狂。科希秋什科身着农民服装,凯旋而归,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4月17日,在克拉科夫起义影响下,在首都华沙也爆发了由闻名的鞋匠相·基林斯基等领导的起义。经过两天的激战,起义军打败了优势的敌人——俄国驻军,华沙宣布解放。

  为了防备敌人的反扑,科希秋什科来到华沙,并着手组织军队,调兵遣将。他完全懂得,要夺取起义的最后胜利,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他说:“我不能只为小贵族而战,我希望整个民族获得自由,也只有为了整个民族,我才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此,同年5月7日,他颁布了波瓦涅茨法令(因在该地颁布而得名)。法令规定,取消农民的农奴身份,减轻劳役25—50%,在偿付地主的债务和国税之后可以离开地主的庄园,参加起义的农民则完全免除劳役并受到政府的照顾,违反法令的贵族和地主将受法律制裁等。这是波兰贵族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奴改革。但是,这个法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且由于贵族地主的从中破坏,这一法令也没能完全执行,科希秋什科对这种破坏又没有进行有效的斗争,从而使起义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1794年夏秋之交,起义开始衰落。俄普军相勾结包围了华沙,进行强攻。在腹背受敌,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科希秋什科率领首都军民展开了英勇的保卫战。他们浴血奋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正在华沙被围困的危急关头,在普军后方“大波兰”地区的起义,迫使普军狼狈退却,俄军也不得不后撤,从而解除了华沙之围。然而,这并没有扭转整个局势。叶卡特琳娜二世为了迅速扑灭起义的火焰,结束对波战争,派遣苏沃洛夫统率增援部队开赴波兰。科希秋什科分析了敌我形势,决定不让敌人会师,于10月初亲自率部出击。但由于增援的友军没有按期到达,致使他的部队在玛契约维采附近的战役中陷入俄军的重围。他多次亲自率部突围,但都没有成功。起义军战士用镰刀和石块与敌人作殊死战斗。在弹尽援绝、阵亡将士过半的情况下,浑身血污、多处负伤的科希秋什科单骑出击,挥剑格斗,最后不幸被敌骑兵的马刀砍中,坠马被俘。

  科希秋什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侵略军,在波兰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激励着波兰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同时,这次起义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它挡住了沙皇西侵的道路。恩格斯曾经指出:“波兰倒下了,但是它的反抗拯救了法国革命……”①。

  1795年10月,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国家灭亡。波兰人民从此开始了长期被异族奴役的时期。

  其时,科希秋什科被押送到彼得堡,监禁在彼得—保罗要塞内。陷入沙皇囹圄的科希秋什科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并没有屈服。两年之后(1796年11月28日),一则由于科希秋什科伤病缠身、年迈体弱,再则慑于他在国际上的崇高威望,沙皇政府不得不释放了他。12月19日,科希秋什科离开彼得堡途经芬兰、瑞典、英国,于第二年6月17日再次前往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国。他被作为英雄受到热烈欢迎。他拜访旧友,结识新朋。1797年,他把在美国的全部资财献出作为解放和教育黑人的经费。此时的科希秋什科,虽然年迈多病,身居异乡,但他的心和波兰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当听到云集欧洲的波兰流亡者组织了“波兰志愿兵团”与法军联合作战,并准备打回波兰、解放被瓜分的祖国时,科希秋什科立即重返巴黎, 决心“为保卫祖国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1798年5月5日,他离美去巴黎,筹建并创办了“波兰军团”,参加了“共和主义者协会”。尽管“波兰军团”为法国征战建立了许多不朽功勋,但资产阶级的法国并不能帮助波兰国家的重建。在以后的几年内,多次拒绝与拿破仑一世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合作,不愿为其扩张政策效劳的科希秋什科,移居乡村,闭门不出,从事著作。1800年应美国军队的约请,他撰写了一部关于“炮兵军事原则”的书,1808年用英文出版。

  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成立了波兰王国①之后, 年近70古稀的科希秋什科不辞辛劳再次回到祖国。一到国内,他就上书国会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保障国家独立,恢复原有疆土。但由于朝内有人反对,他的提案无法实现,报国幻想再次成为泡影。

  1815年6月25日,科希秋什科怀着无限怨愤、惆怅和眷恋的心情,最后一次离开祖国前往瑞士。路途上他回首往事,感慨万端,是年10月在苏黎士定居。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1817年10月5日,科希秋什科与世长辞了,终年71岁。临死前不久(4月),他还曾寄函波兰,解放了自己庄园内的农奴。科希秋什科逝世的噩耗传来,举国悲悼。1817年12月,克拉科夫共和国①作出决定,把科希秋什科的遗骸运回,安放在克拉科夫瓦维尔王宫内的大教堂里,波兰独立时历代国王都在那里长眠着。每天前往科希秋什科墓地拜谒灵座的人络绎不绝。按照波兰自古留传下来的对民族英雄尊崇的习惯,在克拉科夫城郊的一座小山顶上,还建立了科希秋什科的坟堆,那是从他当年战斗过的战场上取土垒成的。

  波兰倒下了,但是它的反抗拯救了法国革命,而随着法国革命开始了连沙皇政府也无力对付的运动。波兰人的这一作用,我们西方人永远也不会忘记。

  ——恩格斯

推荐内容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