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新闻 > IT资讯 > 生长育肥野猪的饲养管理

生长育肥野猪的饲养管理

来源:IT资讯 时间:2018-10-14 点击: 推荐访问:野猪饲养管理技术

  育肥野猪的生产是特种野猪养殖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特种野猪养殖生产效益的好坏。

  特种野猪的养殖与销售和家猪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特种野猪生产追求的目标,不单单在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更重要的是猪肉的品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市场提供有别于家猪肉的高档野猪肉。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也就失去了特种野猪养殖的意义。

  对家猪生产来讲,随着育肥猪生长高峰的结束就要适时出栏,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效益。而特种野猪的生产则不然,在特种野猪生长高峰期结束后,仍然要继续饲养1~2个月,来满足生产高标准野猪肉的需要。尽管这样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却保证了猪肉品质。

  1.特种野猪育肥期的生长规律

  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是个极复杂又有规律的过程,在快速生长中,体重不断增加,体组织和器官逐渐成熟,机能逐渐完善。饲养者要根据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的生长期,通过控制饲料的营养水平,加速或抑制生长速度,改善特种野猪的胴体品质,使它向消费者需要的方向发展。

  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体重增长的变化、体组织的变化和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1)猪体重的增长:生长育肥野猪体重增长的变化规律是检验生长育肥野猪饲粮水平的重要依据。生长育肥野猪体重增长速度一般是以生长育肥期平均日增重来表示的。

  随着日龄的增长,生长育肥野猪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日增重越来越高,维持一段生长高峰期后,生长速度减慢,日增重逐日下降,到一定的体重阶段维持在一个水平上。高峰期转折点是成年野猪体重的40%左右。

  日增重高峰期出现的早晚与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有关,在特种野猪的养殖中要充分掌握这个规律,抓住这个阶段的生长优势,促使特种野猪快速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2)猪体组织的变化:特种野猪的骨骼、皮肤、肌肉等组织的生长是有规律的,生长顺序是骨骼、皮肤、肌肉、脂肪。

  骨骼发育最早,仔野猪15~35千克时骨骼生长最快;35~ 60千克阶段皮生长最快,肌肉也随着增长;60~90千克阶段,肌肉高速生长,脂肪也随着生长,但沉积很少;90千克以上,脂肪沉积速度加快,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猪长骨,中猪长皮,大猪长肉,肥猪长油(脂肪)”的规律。

  (3)猪体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日龄和体重的变化,猪体的化学成分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幼龄时期仔野猪体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幼龄仔野猪体内脂肪含量较少,随着日龄的增长则含量迅速增加。从育肥野猪体化学成分变化来看,水和脂肪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育肥野猪体脂肪主要是贮积在腹腔、皮下和肌肉间的中性脂肪。从沉积迟早来看,腹腔内脂肪沉积最早,皮下脂肪次之,肌肉间脂肪沉积最晚。肌肉的脂肪贮积顺序是肌纤维束到肌纤维间,最后才是肌纤维内。

  由此看来,适当延长特种野猪的育肥期、增加肌肉间脂肪的沉积是提高野猪肉口味的关键措施。

  育肥野猪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为三部分: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与肉质。生长速度通常以日增重来表示,单位为克/ 天,是指野猪生长育肥期间野猪的增重与饲养天数之比。饲料转化率是指生长育肥期间平均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混合饲料,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也叫料重比。胴体与肉质包括屠宰率、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肉色pH、系水率、肌肉大理石纹、熟肉率等。影响育肥野猪生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品种因素,也有营养环境因素,并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选择不同的杂交组合

  目前,特种野猪培育中母本的选择主要有三种,瘦肉型猪杜洛克;兼用型品种猪苏太猪、鲁莱黑猪、新里岔黑猪等;脂肪型品种猪民猪、八眉猪、太湖猪等,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需要进行杂交培育。

  (1)瘦肉型:如果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就应该选择杜洛克母猪和纯种野猪进行杂交,其后代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且瘦肉率也高。含75%野猪血统的特种野猪瘦肉率可达 78%,但肉质不如肉脂型猪和脂肪型猪与野猪杂交的后代好。

  (2)肉脂型:采用肉脂型品种母猪和纯种野猪杂交,培育的特种野猪其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瘦肉率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后代之间,适应大型猪场饲养,其后代的瘦肉率为68%,也基本适合消费者的需要。

  (3)脂肪型:采用脂肪型品种母猪和野猪杂交,培育的特种野猪,适应农村专业户养殖。它生长速度慢,出栏时间为10~ 11个月。含75%野猪血统的特种野猪后代瘦肉率56%~ 58%,但肉质最好,适用高端市场的供应。适合广大农村饲养,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廉价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尽管饲养期长,但饲料营养水平要求低,整体成本不高,再加上地方品种母猪产仔率、成活率都较高,抗粗饲能力强,野猪肉质又好,总体效益并不低。

  3.提高仔野猪初生重和断奶重

  野猪的生长速度还受个体的影响。一般出生体重大的野猪,断奶时体重也大,生长速度就快,所以民间有“出生差一两,断奶差一斤,肥猪差十斤”的说法。因此,必须加强母野猪妊娠期和哺育期的营养供应和饲养管理,生产出符合体重标准的健康仔野猪,为养好育肥野猪打下良好基础。

  育肥野猪的生产是特种野猪养殖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产环节。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特种野猪养殖生产效益的好坏。

  特种野猪的养殖与销售和家猪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特种野猪生产追求的目标,不单单在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更重要的是猪肉的品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市场提供有别于家猪肉的高档野猪肉。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也就失去了特种野猪养殖的意义。

  对家猪生产来讲,随着育肥猪生长高峰的结束就要适时出栏,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效益。而特种野猪的生产则不然,在特种野猪生长高峰期结束后,仍然要继续饲养1~2个月,来满足生产高标准野猪肉的需要。尽管这样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却保证了猪肉品质。

  1.特种野猪育肥期的生长规律

  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是个极复杂又有规律的过程,在快速生长中,体重不断增加,体组织和器官逐渐成熟,机能逐渐完善。饲养者要根据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的生长期,通过控制饲料的营养水平,加速或抑制生长速度,改善特种野猪的胴体品质,使它向消费者需要的方向发展。

  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体重增长的变化、体组织的变化和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1)猪体重的增长:生长育肥野猪体重增长的变化规律是检验生长育肥野猪饲粮水平的重要依据。生长育肥野猪体重增长速度一般是以生长育肥期平均日增重来表示的。

  随着日龄的增长,生长育肥野猪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日增重越来越高,维持一段生长高峰期后,生长速度减慢,日增重逐日下降,到一定的体重阶段维持在一个水平上。高峰期转折点是成年野猪体重的40%左右。

  日增重高峰期出现的早晚与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有关,在特种野猪的养殖中要充分掌握这个规律,抓住这个阶段的生长优势,促使特种野猪快速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2)猪体组织的变化:特种野猪的骨骼、皮肤、肌肉等组织的生长是有规律的,生长顺序是骨骼、皮肤、肌肉、脂肪。

  骨骼发育最早,仔野猪15~35千克时骨骼生长最快;35~ 60千克阶段皮生长最快,肌肉也随着增长;60~90千克阶段,肌肉高速生长,脂肪也随着生长,但沉积很少;90千克以上,脂肪沉积速度加快,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小猪长骨,中猪长皮,大猪长肉,肥猪长油(脂肪)”的规律。

  (3)猪体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日龄和体重的变化,猪体的化学成分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幼龄时期仔野猪体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幼龄仔野猪体内脂肪含量较少,随着日龄的增长则含量迅速增加。从育肥野猪体化学成分变化来看,水和脂肪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育肥野猪体脂肪主要是贮积在腹腔、皮下和肌肉间的中性脂肪。从沉积迟早来看,腹腔内脂肪沉积最早,皮下脂肪次之,肌肉间脂肪沉积最晚。肌肉的脂肪贮积顺序是肌纤维束到肌纤维间,最后才是肌纤维内。

  由此看来,适当延长特种野猪的育肥期、增加肌肉间脂肪的沉积是提高野猪肉口味的关键措施。

  育肥野猪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为三部分: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与肉质。生长速度通常以日增重来表示,单位为克/ 天,是指野猪生长育肥期间野猪的增重与饲养天数之比。饲料转化率是指生长育肥期间平均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混合饲料,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也叫料重比。胴体与肉质包括屠宰率、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肉色pH、系水率、肌肉大理石纹、熟肉率等。影响育肥野猪生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品种因素,也有营养环境因素,并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选择不同的杂交组合

  目前,特种野猪培育中母本的选择主要有三种,瘦肉型猪杜洛克;兼用型品种猪苏太猪、鲁莱黑猪、新里岔黑猪等;脂肪型品种猪民猪、八眉猪、太湖猪等,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需要进行杂交培育。

  (1)瘦肉型:如果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转换率,就应该选择杜洛克母猪和纯种野猪进行杂交,其后代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且瘦肉率也高。含75%野猪血统的特种野猪瘦肉率可达 78%,但肉质不如肉脂型猪和脂肪型猪与野猪杂交的后代好。

  (2)肉脂型:采用肉脂型品种母猪和纯种野猪杂交,培育的特种野猪其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瘦肉率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后代之间,适应大型猪场饲养,其后代的瘦肉率为68%,也基本适合消费者的需要。

  (3)脂肪型:采用脂肪型品种母猪和野猪杂交,培育的特种野猪,适应农村专业户养殖。它生长速度慢,出栏时间为10~ 11个月。含75%野猪血统的特种野猪后代瘦肉率56%~ 58%,但肉质最好,适用高端市场的供应。适合广大农村饲养,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廉价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尽管饲养期长,但饲料营养水平要求低,整体成本不高,再加上地方品种母猪产仔率、成活率都较高,抗粗饲能力强,野猪肉质又好,总体效益并不低。

  3.提高仔野猪初生重和断奶重

  野猪的生长速度还受个体的影响。一般出生体重大的野猪,断奶时体重也大,生长速度就快,所以民间有“出生差一两,断奶差一斤,肥猪差十斤”的说法。因此,必须加强母野猪妊娠期和哺育期的营养供应和饲养管理,生产出符合体重标准的健康仔野猪,为养好育肥野猪打下良好基础。

  4. 采用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营养全面,适口性好,因而可大大提高育肥野猪的日增重。而单一饲料所含的营养物质不全面,各种饲料营养成分不同,不能起到互补作用。

  在特种野猪生产中,饲料的合理搭配、加工与饲料的利用率有密切关系。饲料加工、搭配不当时,营养损失大,适口性差,猪不喜欢吃。为了合理利用饲料,除按不同猪群和不同阶段的营养合理配制混合饲料外,还必须对青绿饲料和粗饲料进行加工,青饲料要切碎、打浆,粗饲料要粉碎和发酵。这些加工处理方法对提高野猪采食量和增加消化率都有好处。

  5.选用合适的育肥方法

  阶段育肥法一般将育肥期划为3个阶段,即小猪阶段、中猪阶段、大猪阶段。把精料主要用在小猪的生长和大猪的催肥阶段,而中猪阶段则采用青粗饲料为主,实行吊架子饲养。这种育肥方式通过“吊架子”来充分利用当地的青粗饲料降低饲养成本,但它延长了饲养期,不适应规模化养猪。

  小猪阶段:体重10~30千克,饲养时间2~3个月,主要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搭配多汁青绿饲料,不喂粗饲料,消化能在 10.5~11焦兆/千克,粗蛋白含量在11%~12.5%,保证维生素的供给,消化能和粗蛋白的含量不宜太高,应低于家猪中地方品种猪的标准,保证小猪生长期营养全面的需要。

  中猪阶段:体重30~60千克,饲养期为2~3个月,仍然以配合饲料为主,搭配适量的青绿饲料和少量的粗饲料。饲料营养水平仍然保持在小猪阶段的水平,但要适当增加饲料的粗纤维含量,为下一阶段青饲料的喂养打下基础。这一阶段精料和青绿饲料的比例为7:3,适当增加钙、磷的比例,增加饲粮中食盐的含量至0.6%。

  大猪阶段:体重60~90千克,饲养时间为3个月左右。这段时间要大量减少精料的供给,主要以青绿饲料、农副产品及粗饲料为主。精料在两个星期内逐渐减少为30%以下,控制在每头猪每天0.6~0.75千克。这一阶段配合饲料仅以玉米(大麦小麦)、豆饼(花生饼)、麸皮三种饲料即可,玉米每天0.4~0.5 千克,麸皮0.1千克,豆饼0.05千克。由于饲料营养水平的下降,应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一般每天4~6次,夜间最后一次喂量应加倍,以免野猪因饲料营养水平低,引起饥饿影响休息。这一阶段饲料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廉价的青绿饲料和粗饲料及各种农副产品,降低饲养成本。

  肥猪阶段:体重90~120千克,饲养期2个月左右,这一阶段精料还要减少,精料总量为0.5千克,即0.35千克大麦或小麦、0.1千克麸皮、0.05千克豆饼和花生饼,其余为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这一阶段是特种野猪脂肪沉积时期,主要饲料是青绿饲料,青绿饲料应占饲料供给量的70%~80%。

  肥育阶段饲料种类的供给关系到野猪肉的品质,不要喂带有异味的饲料,也不要喂有毒性的饲料,如棉籽饼、菜籽饼以及鱼粉和肉骨粉,这些饲料影响猪肉的安全性和香味。

  为了弥补饲料中营养供给的不足,要适当增加青粗饲料和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每日饲料的供给数量,以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来增加营养的供给。

  从特种野猪养殖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后期降低了饲料的营养水平,使饲料能量、蛋白质有所下降,但由于大野猪和肥野猪阶段野猪的消化器官已经完全成熟,消化力非常强,仍然能从各种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中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仍然能得到较好的饲养效果。同时,由于后期将近5个月的青粗饲料喂养,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增加了野猪胴体的瘦肉率,提高了猪肉的品质,使野猪肉的口感更好,香味更浓。

  特种野猪式的阶段育肥法,不仅节省大量的精饲料,而且能充分利用青粗饲料来弥补特种野猪生长速度慢、育肥期长的缺陷,降低生产成本,改善野猪肉的品质,是特种野猪养殖获得高效益的关键。如果掌握不好,就可能造成特种野猪肉品质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特种野猪养殖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生产的特种野猪肉和普通家猪肉没有区别;另一方面是特种野猪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家猪而被市场所淘汰。

  直线育肥法,也叫一贯育肥法。这种育肥方法是从小猪到大猪一直供给高能量、高蛋白的全价配合饲料。它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适应瘦肉型家猪的育肥,不适应特种野猪的育肥。现在有些场家采用配合饲料喂特种野猪,尽管提高了生长速度,却降低了野猪肉的品质,增加了生产成本。

  特种野猪的养殖宁愿牺牲速度求质量,也不要牺牲质量求速度。野猪肉是以质论价的,没有好的品质,也不会有好的价格。

  6. 育肥野猪的管理

  (1)合理分群:生长育肥野猪应尽可能原窝组群育肥,不要拆窝。因为特种野猪含有野猪血统,野性强,相互间的打斗太厉害。如确实需要重新组群,也要把含有同等野猪血统的野猪放在一起。因为野猪血统含量的多少,决定着特种野猪的性格。含野猪血统越高野性越大,含野猪血统较少的特种野猪相应温顺得多。如果把野猪血统含量不同的特种野猪放在一起,野猪血统含量高的特种野猪势必欺负野猪血统低的,影响生产。并圈时野猪的大小、强弱都要一并考虑。

  (2)保持圈舍的安静:育肥野猪舍要绝对保持安静,特种野猪的胆子比家猪小,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往往一些很小的声响都会引起特种野猪的惊恐。

  特种野猪如果受到惊吓,就会降低采食量,影响生长速度。尤其受到突发性的惊吓,如生人进入圈舍,时常会炸群,有的逃出圈外,有的撞击圈墙,时常引起肢、蹄的损伤。所以,育肥野猪要专人负责,不要轻易更换饲养人员。

  工作人员在饲喂、清理圈舍卫生时,也要小心谨慎,轻拿轻放,更不要打骂野猪,使圈舍保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育肥野猪的生长。

  (3)圈舍密度:圈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猪舍的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密度过大会影响育肥野猪的休息和活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咬斗机会。尤其在夏季,圈舍育肥野猪头数过多,会使圈舍局部温度升高,野猪烦躁不安,使特种野猪的采食量减少从而影响生长。

  一般来讲,15~60千克时每头所需面积1~1.2米2;60千克以上的育肥野猪以每头1.5~1.8米2为宜。野猪所占的圈舍面积比家猪要大一些。

  (4)适宜的圈舍温度和湿度:特种野猪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在10~30℃都能正常生长。野猪最适宜的温度为15 ~23℃,60千克以前18~23℃,60千克以后为15~20℃,在这个范围内,特种野猪生长快,饲料报酬最高。

  特种野猪对湿度的耐受力比家猪差,尤其对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的耐受力更差。野猪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5%。

  (5)驱虫:特种野猪的育肥期比家猪长4个月左右。一是生长期长,二是野猪育肥后期大量采食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增加了感染机会。为此,在整个育肥期内最好进行3次驱虫,每两个月一次。第一次驱虫在15千克左右时,第二次在40千克左右时,第三次在70千克左右时。

  (6)去势:在家猪养殖中,只对公猪去势,而对母猪不去势。那是因为家猪生长速度快,在性成熟前就能达到出栏标准,不影响生长速度而不必去势。育肥野猪不论公母,一律都要去势,特种野猪生长速度慢,生长期长达300多天,如果不去势就会影响后期生长。

  (7)供给充足的饮水:水是维持猪体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猪体内水分占55%~65%。水对野猪的采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对体内代谢物的排出,对体温的调节都起着重要作用。野猪每吃1千克饲料需要水2.5~3千克,如果饮水不足,就会引起野猪采食量减少,影响生长速度,所以野猪育肥期必须保证充足的饮水。

  (8)运动:野猪得不到足够的运动,脂肪增加,口感变差,野猪家养后,猪肉体现不出野猪肉的风味。

  野猪育肥后期适量的运动是管理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不重视后期的运动,就生产不出高品质的野猪肉。

  (9)防疫:野猪家养后整体抗病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饲养规模比较大的饲养场,疫病防治一定要引起重视。生长育肥猪的防疫程序:猪瘟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口蹄疫疫苗。如果猪场有仔猪副伤寒、伪狂犬病原,同时应该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伪狂犬疫苗。

  (10)适时出栏:从特种野猪的生理角度来看,出栏的适宜体重和家猪一样,应该在90~100千克。但是特种野猪肉作为一个特殊商品,最好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出栏体重。从近几年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南方地区出栏的适宜体重为60~80千克,华北地区为90~100千克,东北地区为110~120千克。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