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购物 > 奢侈品 >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来源:奢侈品 时间:2018-10-22 点击: 推荐访问:张若虚的两首诗

  诗为唐代张若虚所写,他与诗人贺知章等盛名文坛,被称为“吴中四士”。史料说《全唐诗》收入张若虚的诗两首,一首平平不出众,另一首《春江花月 夜》则是佳作,它写月升月落,诗意优美,现代诗人闻一多赞它为“诗中之诗”。历史上仅一首诗就成大家者很少见,张若虚是一个,他被称为“孤篇横绝成大 家”。

  乐是上海大同乐会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演出的。当时是会员柳尧章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为丝竹乐演奏,会长郑觐文有感于乐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之意,便依此改名,又定了“江楼钟鼓”等十个小标题。之后常演奏,成了名曲,有人称它是“国乐经典中的经典”。

   关于郑觐文(1872—1935),老一辈乐人是知道的,他是清末民初人,江阴人,国乐家。他在1920年组建了大同乐会,带领柳尧章、卫仲乐、黄贻 钧、秦鹏章等人编曲《国民大乐》等,制作了箜篌、五弦琵琶、编钟等大量国乐器,举办演出,宣扬国乐。他还著有《中国音乐史》《箫笛新谱》等书,影响不小。 我国古代诗词素有“同题”的传统,即一个题多人写,如词题“满江红”就有辛弃疾、岳飞、苏轼的等,“水调歌头”有赵孟俯、黄庭坚、元好问的等。《春江花月 夜》也是,其题源于古乐府《清商曲·吴声歌》,虽首位写诗者已难考证,但后来的名人,如南北朝陈朝皇帝陈叔宝、隋炀帝杨广、文学家诸葛颖、诗人张子容、张 若虚、温庭筠等都写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在《琵琶行》诗中写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句,现在郑觐文也是“同题”者,但他是跨界而用,将诗题用在了乐上。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为琵琶名曲,最早见于《闲叙幽音》(十八世纪清咸丰年间谱),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我们说《夕阳箫鼓》与《春江花月 夜》诗都是以景抒情之作,但中国音乐是强调标题要达意的,也许当时情况是,郑先生认为《夕阳箫鼓》音乐好,但标题不出众,而《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更好,所 以他就“张冠李戴”拿来用,乐名《春江花月夜》就用上了,并取而代之,之后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演出、唱片等都这么用,现在用 《夕阳箫鼓》名的已很少。

  改了名,再就是定小标题。改名后的《春江花月夜》已诗乐结缘,而郑先生是高明的,他是诗乐皆擅之人,他明了 诗、乐是不同的品种,虽是“同题”,也需要“同中有异”才有价值。而音乐的独特性正是音乐形象有确定,也有不确定,理解常会“因人而异”,自由度较大。于 是为了“差异化”,郑先生为乐定了十个小标题,它们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 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我们若比较琵琶曲《浔阳夜月》原有的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 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很明显“郑氏”小标题的水平是在琵琶曲之上的,它题意贴近音乐,形象而有律动,文采好, 也有当时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倡导的“大众化的诗意”;更重要的是,这小标题配上了新曲名和丝竹乐形式,令诗、乐的内容“和而不同”,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可 以说,诗是“赏月”,乐是“游江”。就此一首琵琶古曲华丽转型,“新妆”登场,成了新的国乐经典。

  如诗,全诗三十六句,用七言歌行写 成,每四句一韵,重点写了景、思、情三方面,如写景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又如写思句:“江天一色无 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再如写情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综观全 诗,“月”的出镜率最高,是主角;“江”“花”依次带出,是陪衬“月”的外围景物;“春”与“夜”则是“赏月”的境界,是一种氛围。再说乐之“游江”。乐 曲由琵琶连续拨奏一个“6”(la)音开始,那是“江楼钟鼓”声远处传来。依据“郑氏”小标题,一个“游江”的信息接收周期启动:夜已来临,游船沿江而 行,人们远眺前方,观赏沿途,饱览美色。我认为乐有三个特点:

  诗为唐代张若虚所写,他与诗人贺知章等盛名文坛,被称为“吴中四士”。史料说《全唐诗》收入张若虚的诗两首,一首平平不出众,另一首《春江花月 夜》则是佳作,它写月升月落,诗意优美,现代诗人闻一多赞它为“诗中之诗”。历史上仅一首诗就成大家者很少见,张若虚是一个,他被称为“孤篇横绝成大 家”。

  乐是上海大同乐会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演出的。当时是会员柳尧章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为丝竹乐演奏,会长郑觐文有感于乐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之意,便依此改名,又定了“江楼钟鼓”等十个小标题。之后常演奏,成了名曲,有人称它是“国乐经典中的经典”。

   关于郑觐文(1872—1935),老一辈乐人是知道的,他是清末民初人,江阴人,国乐家。他在1920年组建了大同乐会,带领柳尧章、卫仲乐、黄贻 钧、秦鹏章等人编曲《国民大乐》等,制作了箜篌、五弦琵琶、编钟等大量国乐器,举办演出,宣扬国乐。他还著有《中国音乐史》《箫笛新谱》等书,影响不小。 我国古代诗词素有“同题”的传统,即一个题多人写,如词题“满江红”就有辛弃疾、岳飞、苏轼的等,“水调歌头”有赵孟俯、黄庭坚、元好问的等。《春江花月 夜》也是,其题源于古乐府《清商曲·吴声歌》,虽首位写诗者已难考证,但后来的名人,如南北朝陈朝皇帝陈叔宝、隋炀帝杨广、文学家诸葛颖、诗人张子容、张 若虚、温庭筠等都写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在《琵琶行》诗中写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句,现在郑觐文也是“同题”者,但他是跨界而用,将诗题用在了乐上。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为琵琶名曲,最早见于《闲叙幽音》(十八世纪清咸丰年间谱),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我们说《夕阳箫鼓》与《春江花月 夜》诗都是以景抒情之作,但中国音乐是强调标题要达意的,也许当时情况是,郑先生认为《夕阳箫鼓》音乐好,但标题不出众,而《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更好,所 以他就“张冠李戴”拿来用,乐名《春江花月夜》就用上了,并取而代之,之后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演出、唱片等都这么用,现在用 《夕阳箫鼓》名的已很少。

  改了名,再就是定小标题。改名后的《春江花月夜》已诗乐结缘,而郑先生是高明的,他是诗乐皆擅之人,他明了 诗、乐是不同的品种,虽是“同题”,也需要“同中有异”才有价值。而音乐的独特性正是音乐形象有确定,也有不确定,理解常会“因人而异”,自由度较大。于 是为了“差异化”,郑先生为乐定了十个小标题,它们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 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我们若比较琵琶曲《浔阳夜月》原有的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 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很明显“郑氏”小标题的水平是在琵琶曲之上的,它题意贴近音乐,形象而有律动,文采好, 也有当时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倡导的“大众化的诗意”;更重要的是,这小标题配上了新曲名和丝竹乐形式,令诗、乐的内容“和而不同”,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可 以说,诗是“赏月”,乐是“游江”。就此一首琵琶古曲华丽转型,“新妆”登场,成了新的国乐经典。

  如诗,全诗三十六句,用七言歌行写 成,每四句一韵,重点写了景、思、情三方面,如写景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又如写思句:“江天一色无 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再如写情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综观全 诗,“月”的出镜率最高,是主角;“江”“花”依次带出,是陪衬“月”的外围景物;“春”与“夜”则是“赏月”的境界,是一种氛围。再说乐之“游江”。乐 曲由琵琶连续拨奏一个“6”(la)音开始,那是“江楼钟鼓”声远处传来。依据“郑氏”小标题,一个“游江”的信息接收周期启动:夜已来临,游船沿江而 行,人们远眺前方,观赏沿途,饱览美色。我认为乐有三个特点:

  组画结构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乐与诗/张若虚/郑觐文/柳尧章

   乐之“游江”,起自“钟声”终于“归舟”,小标题十景,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而展示。乐曲用的是变奏曲体,一个主题,多次变奏,而本曲变奏的一个特 点是“换头合尾”,即乐段开头是不同的,每一段尾则是一样的,于是,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换头”似“游客”观景,“尾合”似收拢了视线,继而“换头”,又 转去看下一个景象,听觉与视觉形象的转换流畅,借用古代画家郭熙的话来说,如见“三远”(高远、 深远、平远)之景 :

  高远之 景,仰视而得,如见“月上东山”、“水深云际”;深远之景,这是看景的深处,如见“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桡鸣远濑”;平远之景,那是观赏周边,横向 看,如见“洄澜拍岸”“渔歌唱晚”“欸乃归舟”。这里“远”与“高”“深”“平”之视觉梯度结合,是审美的好角度,因音调优美多变,音色对比自然丰富,景 像依次有了中、远、近、近、远、中、中、远、中之不同,如镜头之切换、微调、跳接,见到了钟楼、花圃、月升、远水、民舍及舟船,并闻声钟鼓、水波、浪花、 摇橹声及渔歌,如此乐曲结构,既有画面感,又丰富、统一,表现“游江”主题,可谓完美。

  造型与抒情结合

   这里的“造型”是比拟词,是指把握物象特征,用乐音模拟它而“造”出相似效果,令听者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乐中的鼓声,是琵琶声模拟的,水波,是 箫吹奏模拟的,还有在“洄澜拍岸”中用古筝来模拟“水涌”的,只见演奏者大显抡、摇、琶、刮奏等技,以表现“洄”水涌流与“拍”堤之声,颇有风起水涌、层 递浪泊的效果;而乐曲的抒情,则是优美旋律的表达,精彩的乐段如“月上东山”“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桡鸣远濑”等。

  无疑,音乐的魅 力以抒情为最,正如古言道:“五音通五脏”,有序的乐音组合与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存在某种“同构”,而音乐的进行还与人的行为、思维等有时间上的契合,所 以音乐抒情,最为动人。如“月上东山”乐段,二胡主题响起,起落有致,舒缓激扬,其规律地在一个乐句扬起后落下,进而再是扬起,落下,起始是级进,落下是 大跳,乐之韵律,有如风吹两岸,水扬曲波,浪花层叠,飞起落下。这时我们视线提起, “高远”望去,只见明月已升空,高挂天际,而在我们心中,“云”也升起了。

  “云”之一,那是“微云”,我们想到了张若虚的诗,这“月上 东山”乐段与张诗“赏月”的主题是最为接近的。张诗写月,既有明月、弯月、江月、斜月之形,也有升起、高挂、西斜、落下之态,真是优美,我们身在三十八万 公里之外赏月,只见月宁静,夜妩媚,云际浩淼,江水如镜,再读张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 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伴随着丝竹美乐,享受欢愉,理会孤寂,感悟人生,忆想故事,这也是一种心灵的释怀,美好的休闲。“云”之二,也许我们想到 了“嫦娥三号”飞月,那是“酷云”了,“嫦娥”踏上月面,随行的“玉兔”有走,有睡,还生病,我国航天科技的最新成果,链接了月、太空、古人和今人,古时 是幻想,今天是现实。

  我这里用“云”这个热词,是指凡是经典曲,都信息量大,我们听乐联想,也如云般自由、广阔、无际,如以上乐段,就 如扫描其“二维码”而进入,既可获 “垂直”信息,回去大唐,思古幽情,与张诗人 K 歌;也可得“水平”资讯,联网今世,方向纵横,展“边缘化”随想,“云”有汇聚、扩散,人有动情、神思、激越、萌想。听乐“游江”,也乐趣多,得益多。

  原生态演奏

   丝竹乐是一种民间的器乐形式,它流行于江浙沪地区。我们知,大同乐会演奏《春江花月夜》时用的乐器为箫、笛、琵琶、古筝、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箜 篌、鼓等,柳尧章配合“郑氏”小标题作了编配,但仍是原生态的演奏方式,即领奏与齐奏结合,以齐奏为主,展现民间器乐的支声复调技巧,突出民乐器个性化音 色,乐声亲切,传统味浓;而我们今日听到的民乐曲,几乎全是多声部的,不少还是“重口味”,配器、音响、织体很满。因此,今天若能听到这原版的“游江 秀”,感觉如何?应是面目一新吧,的确,它朴实、清新、自然,是“低碳”“绿色”的,原版之再现,能令今日乐坛多元化,这是保护“原生态”的需要,也是对 江南“民俗”文化的一种肯定。不要遗忘它,行吗?

  末了,我想说,正是因为有了郑觐文、柳尧章和大同乐会的当年所为,我们今人才能欣赏到 《春江花月夜》乐之美妙。这是一次双赢:一是赢在诗、乐结缘,成为“姐妹”,互映生辉;二又赢在信息的“发酵”上,这是附加值,也高,即继大同乐会之后, 又出现了不少《春江花月夜》的佳作,如舞蹈(陈爱莲)、钢琴曲(黎英海)、木管五重奏(刘庄)、国画(黄永玉)、交响诗(陈培勋)、琵琶与管弦乐队音诗 (吴祖强)、粤曲(郑少秋、汪明荃)、歌舞(李玉刚、王亚彬)等,艺术家们以审美穿越和艺术的跨界,编织了一个“同题”的系列,美化了舞台、艺坛。

  郑先生他们可曾想到?我们不知。我们真要感谢老上海的国乐“达人”们,记住他们可贵的贡献。

推荐内容

栏目分类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