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苹果女性网 > 发型 > 潮男发型 > 《道德经》第16章,精解

《道德经》第16章,精解

来源:潮男发型 时间:2018-12-01 点击: 推荐访问:《道德经》第三章妙解
《道德经》第16章 精解

  导读:

  越是根本性的事物,越是难以捉摸而显得“虚无”;同样,越是根本的东西,变化越慢,直至归于恒常的“静”态,所以必须“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守住根本,求得“真常”之道。

   关于“虚”的特性,相关的论述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此处“冲”即有“虚”或者“无”的含义。为何要“虚无”?因为“有生于无”,也就是“有”所对 应的价值或“德”源于“虚无”,可称之为“道体”。如何达到“虚无”状态?“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40,48章)是主要手段。

   关于“静”的重要性,老子提到“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第26,45,57章),静,就是“不动”,“不变”,也 就是“常”,只有“常”才有“真”,故有“真常”之说。因此,“致虚极,守静笃”是通往“真常之道”的途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与“重为轻根,静为躁 君”相呼应,回归根本就是回归于“静”,回归于“重”,也就是回归于“道”。唯有“静”,才能够“复命”,而“复命曰常”,相当于“远曰反”,“复归于 朴”(《道德经》第26,25,28章),也就是复归于“常道”或“道体”。

  “知常容”,因为知常即知“道”之常,而“道冲而用之,或 不盈”,其容乃大;“容乃公”的“公”指的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前者侧重于“道以无为体”,后者侧重于道之普遍法则。代表“道”而行使权力的“圣 人”所掌握的是天下之根本,因此必须守住“常道”,具体到社会公共管理,就是要有“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79,49章)的法律,依法治国,社 会才有真实诚信,这样才能“公乃王”,无为而治。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是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似的结构,它表明了道的终极力量,也反映了“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25,59章),权力只有守住“常道”才能长久,才能“没身不殆”。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进入极度虚无的状态,守住寂然不动之常道。万物欣欣向荣,我观察它们的回归。虽然种类繁多,却都将回归它们的根源,回归根源叫作清静,清静就是复归本 性,复归本性即守住常道,知晓常道称之为明智,无知盲动有凶险,懂得常道才有包容之心,包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使天下归心,天下归心才能上合于天,上合于 天才能有道,有道之治才能长久而没有危险。

《道德经》第16章 精解

  导读:

  越是根本性的事物,越是难以捉摸而显得“虚无”;同样,越是根本的东西,变化越慢,直至归于恒常的“静”态,所以必须“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守住根本,求得“真常”之道。

   关于“虚”的特性,相关的论述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此处“冲”即有“虚”或者“无”的含义。为何要“虚无”?因为“有生于无”,也就是“有”所对 应的价值或“德”源于“虚无”,可称之为“道体”。如何达到“虚无”状态?“为道日损”(《道德经》第4,40,48章)是主要手段。

   关于“静”的重要性,老子提到“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第26,45,57章),静,就是“不动”,“不变”,也 就是“常”,只有“常”才有“真”,故有“真常”之说。因此,“致虚极,守静笃”是通往“真常之道”的途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与“重为轻根,静为躁 君”相呼应,回归根本就是回归于“静”,回归于“重”,也就是回归于“道”。唯有“静”,才能够“复命”,而“复命曰常”,相当于“远曰反”,“复归于 朴”(《道德经》第26,25,28章),也就是复归于“常道”或“道体”。

  “知常容”,因为知常即知“道”之常,而“道冲而用之,或 不盈”,其容乃大;“容乃公”的“公”指的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前者侧重于“道以无为体”,后者侧重于道之普遍法则。代表“道”而行使权力的“圣 人”所掌握的是天下之根本,因此必须守住“常道”,具体到社会公共管理,就是要有“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79,49章)的法律,依法治国,社 会才有真实诚信,这样才能“公乃王”,无为而治。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是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似的结构,它表明了道的终极力量,也反映了“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25,59章),权力只有守住“常道”才能长久,才能“没身不殆”。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进入极度虚无的状态,守住寂然不动之常道。万物欣欣向荣,我观察它们的回归。虽然种类繁多,却都将回归它们的根源,回归根源叫作清静,清静就是复归本 性,复归本性即守住常道,知晓常道称之为明智,无知盲动有凶险,懂得常道才有包容之心,包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使天下归心,天下归心才能上合于天,上合于 天才能有道,有道之治才能长久而没有危险。

  注释:

  1. 致虚极,守静笃:虚,虚无状态。静,安静,不动,不变,永恒状态。极,极致。笃,真实。

  2. 作:生长。

  3. 吾以观其复:观察万物复归之路。王弼:“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4. 芸芸:众多。

  5. 各复归其根:各,各自。复,回归。根,根源,指道。

  6. 静曰复命:静,清静。曰,称之为。复命,复归于本原。

  7. 复命曰常:常,常道。

  8. 知常曰明:知常,理解常道;明,明智。王弼:“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

  9. 不知常,妄作凶:不懂得常道,妄动有凶险。王弼:“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10. 知常容:知,知晓。容,包容。

  11. 没身不殆:没身,指穷尽一生;不殆,没有危险。王弼:“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 摘录自《以道莅天下》第2版。大道无边,它不同于任何具体知识产品,认识它的人越多,就越有力量,因此我不惜将真正成书的第二版内容陆续公开。欢迎通过微 信 intcitizen 免费咨询你在阅读《道德经》中出现的任何困惑,还可以随时通过微信报名参加研讨活动深度理解老子思想。

  原文逻辑互证关系全覆盖,百分百原创性解读观点。

  致力于《道德经》研究与传播, 推动奴性的儒教社会向自由,民主,法治,平等,道行天下的文明社会转变。您的支持,是我坚持这一事业的保障,你的每一分微博打赏(微博:道解天下事),每一个转发,都增加一份道行天下的力量。

苹果女性网 https://www.lpg3.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苹果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